為認真落實全市改革創新暨營商環境建設大會精神,市住建局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實施“四大創新工程”,為住房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一是實施“項目審批提速”工程,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深化工程建設簡易竣備,在工業項目實施簡易竣工驗收備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范圍,對房建類、線性工程類項目試行簡易竣工驗收備案;進一步推動配套工程驗收備案事項和市政公用服務報裝事項承諾備案制,精簡竣工驗收備案條件,提升竣工驗收備案效率。推進城市道路挖掘“一件事”改革,將占用、挖掘城市道路審批,砍伐城市樹木、遷移古樹名木審批,臨時占用城市綠地審批,改變綠化規劃、綠化用地的使用性質審批,涉路施工交通安全審查合并為一件事審批,實現項目開工“一件事一次辦”。推行建設項目開工“一件事”改革,在現有施工許可并聯審批工作的基礎上,推動建設項目開工“一件事”改革,將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核發、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手續辦理、城市建筑垃圾處置核準和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臨時)等辦理手續集成辦理,強化數據互換,推動數據共享,落實標準統一,實現項目開工“一件事一次辦”。
二是實施“民生保障升級”工程,提升群眾幸福指數。推進集中供熱試點建設,全面落實中心城區供熱“一張網”規劃,優化集中供熱整體布局,構建合理、高效、節能、環保的集中供熱新架構,逐步形成“多源一網、廠網分離”的供熱模式;出臺供熱支撐政策,做好工業用熱與民用用熱一體推進。推進現代宜居農房建設,建立健全農房安全常態化管理機制,扎實開展8.9萬戶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動態監測,加快推進低收入群體年度危房改造任務,確保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針對已采取“管控措施”消險解危的95棟危房,逐一制定整治方案,分批采取“工程措施”消險解危;深入開展“萬師下鄉、萬村和美”活動,結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進一步提高農房質量和品質。構建城鎮污水處理收集體系,完善污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體系,“收污水”和“擠外水”兩手抓,開展管網建設、改造,推進洋河污水處理廠、祥和污水處理廠等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規模3.5萬噸/日,提升城鎮污水處理效能。
三是實施“智慧建設管理”工程,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構建智能建造新模式,從智能建造應用場景拓展、數字化建造應用全過程推動、智能工程設備研發應用、開展分類培育試點示范、智慧工地建設應用、裝配式和智能化生產線打造、人才隊伍培育和建設等方面集成協同發力,推動全市智能建造模式應用與發展。開展預拌混凝土企業信息化管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預拌混凝土企業原材料進場、試驗過程、生產等環節,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和共享。系統推進市政消火栓專項整治,以確保市政消火栓正常使用為目標,全面排查市政消火栓運行情況,推動問題整改,切實解決消火栓缺失、老化、破損、無水、被圈占等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是實施“綠色低碳轉型”工程,促進可持續發展。圍繞海綿城市建設常態長效推進總體目標,強化規劃引領,規范方案和施工圖審查、優化管控流程、打造典型示范,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海綿城市建設轉入新階段、邁上新臺階。對綠地養護碳足跡開展全年跟蹤記錄,總結低碳養護工作優化策略,編制公園低碳養護指南,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探索園林廢棄物循環利用,采用“固定+移動”園林垃圾處理設備,公園設置固定式園林廢棄物粉碎發酵箱,將垃圾粉碎、高溫殺菌后作為綠地覆蓋物,實現“垃圾不出園”;道路片區使用移動式樹木削皮粉碎車,集修剪、粉碎、運輸三位一體,確保“垃圾不落地”。實施古黃河岸線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境修復工程,開展古黃河公園生物多樣性現狀專業評估,記錄古黃河公園鳥類多樣性觀測,組織生物多樣性科普宣教活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