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聞記者 紀雅囡)漁業資源種群和棲息鳥類有效增加,湖區生態環境顯著優化,低收入戶大幅增收……近年來,泗洪縣始終立足生態保護,端牢守住洪澤湖這個“金飯碗”,通過實施退漁還濕及水上生態牧場建設,實現了水生植被恢復率和經濟產量收益率“雙提升”。
泗洪縣擁有洪澤湖40%的水域以及江蘇省最大的淡水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全國首批被命名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也是江淮生態經濟帶“綠心”的核心區域。然而在曾經的洪澤湖水域,網箱蟹塘星羅棋布,粗放的養殖方式和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捕撈行為,嚴重破壞了洪澤湖濕地生態環境。
2014年,《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退漁還濕工程規劃(2014-2020)》正式頒布,在退漁還濕工作大力推進下,保護區內養殖圍網和塘口累計拆除26.65萬畝。退漁還濕后,如何推進濕地生態自然恢復和漁民增收,成為急需破解的新問題。
濕地生態修復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經過深入調研論證并結合專家意見建議后進行科學規劃,在實現原生態回歸基礎上,輔以人工治理提升周邊環境,最終實現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共生。
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產業富民等方面,泗洪縣相繼出臺《泗洪洪澤湖生態恢復暨水上生態牧場建設實施方案》《泗洪水上生態牧場規劃建設管理導則》等文件,細化水上生態牧場建設的目標任務、項目內容、工作要求。
遵循“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的原則,泗洪縣全面拆除養殖圍網下人工修建的水下堤壩,對湖底進行清淤,保證水流貫通。在湖中栽植蘆葦、蒲草等原生植物,投放原生動物,通過自然恢復的方式涵養水質、改善水體。加固沿岸堤壩并鋪設柏油路5公里,在沿岸栽植綠化2600余株,全方位打造“水清、岸綠、湖暢、景美”的生態美景。
自2017年起,泗洪縣探索開展水上生態牧場建設,大面積栽種菱角、芡實、蓮藕等水生經濟植物,增殖放流魚蝦蟹及螺螄、河蚌等水生動物。創新打造“合作社+漁民+生態牧場”的運營模式,對生態恢復區進行保護性開發。
同時,實行“生態+農業+旅游+文化”新型發展模式,既能夠保護原有生態環境,又能夠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富民增收。截至2020年,全縣已建成水上生態牧場17.13萬畝,共帶動204戶低收入戶增收134.3萬元,帶動集體經濟增收195.2萬元。
泗洪縣大力推進濕地生態自然恢復和漁民增收,為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探索出一條辯證統一、相互促進、和諧發展的科學渠道。泗洪洪澤湖濕地景區創成全市首家國家5A級景區,泗洪縣“水上生態牧場建設”項目被中國漁業協會評為“最佳創新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