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住建局深入貫徹落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將防汛減災深度融入城市治理體系,通過構建易澇點監測預警平臺,實現了城市內澇防治的精準化、動態化和高效化。截至目前,該平臺已穩定運行超6年,累計監測積水數據超6800萬條,將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1分鐘內,為城市防汛筑起一道“智慧防線”。
一、全域覆蓋:織密監測網絡,數據賦能決策
市住建局依托“1+1+1”智慧防汛體系(即“1套數字化基礎設施支撐平臺、1個防汛排澇調度中臺、1個服務應用終端),構建了覆蓋中心城區的易澇點監測網絡。平臺通過整合物聯網感知設備、高清視頻監控、光纖專線傳輸等技術,實現了對易澇點積水深度、河道水位的實時監測與動態預警。目前,市區范圍內已布設91個重點易澇點監測終端、33個河道水位監測點,122套管網液位計,形成“點—線—面”立體化監測網絡,并接入省級雨情、水情系統,實現跨部門數據共享。
平臺創新采用“固定+機動”模式,在下穿通道、低洼地段、重點路口等高風險區域加裝超聲波探測儀和電子水尺裝置,自動監測、自動預警。平臺還會還能根據實際雨情和積水情況,靈活調整監測點位,對重點區域進行加密監測,有效降低積水風險的遺漏概率。
二、精準高效:預警響應“零延遲”,處置效率再提升
宿遷市易澇點平臺以“秒級響應、分鐘級聯動”為目標,通過智能算法設置分級預警閾值,結合氣象預報與歷史數據模型,實現積水趨勢的精準預判。2024年汛期,平臺累計處置報警信息86起,綜合辦結率達100%,平均響應時間較往年縮短60%以上,推動防汛排澇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
例如,在2024年7月一次強降雨過程中,平臺監測到迎賓大道與深圳路交叉口積水深度迅速上漲至30厘米,系統立即向相關排水部門發送預警,調度排澇設備30分鐘內抵達現場,2小時內完成積水強排,未造成交通中斷或財產損失。此類高效處置案例的背后,是平臺“實時監測—智能分析—分級預警—聯動處置”全流程閉環管理的支撐。
三、長效運維:科技支撐+機制保障,筑牢防汛根基
為確保數據準確性與系統穩定性,市住建局建立“日常維護+專項攻堅”雙軌機制。一方面,通過標準化運維流程,定期對電子水尺、雷達水位計等設備進行校準,保障數據采集精度,2024年度以來,累計形成運維報告20份,有效的保證了監測設備運行快速、數據精準;另一方面,平臺會自動對斷網斷電的設備進行預警,強制要求運維人員查明故障原因、列出維修計劃,督促快速搶修。通過上述各項運維手段,易澇點監測預警系統設備在線率長期超過96.9%,為平臺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四、創新延伸:從“治已澇”到“防未澇”的智慧躍遷
市住建局以易澇點平臺為核心,進一步拓展智慧水務應用場景,通過平臺監測成果,詳細總結降雨積水分析報告,輔助制定易澇片區“一點一案”整治方案,2023年以來,中心城區累計完成41個易澇點改造。
未來,市住建局計劃將監測范圍擴展至中心城區230平方公里,監測點位數量提升至180個以上,并開發AI驅動的暴雨積水分析和模擬推演功能,結合“監測+人工智能”短臨預報技術,實現雨前3小時風險預判,為城市安全韌性再添“數智砝碼”。
從“人防”到“技防”,宿遷市易澇點監測預警平臺以科技之力破解城市內澇治理難題,用數據串聯起監測、預警、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防’的智慧與‘治’的合力,不斷以數字賦能城市治理,守護百姓安寧。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