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鎮位于宿遷市宿豫區東部,下轄4個村(社區),鎮域面積54平方公里,總人口2.35萬人,耕地面積6.2萬畝,地處宿豫區東部中心位置和10萬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核心區內。
近年來,新莊鎮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籌,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主線,以“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為工作突破口,大力推動“優居強村興產富民”工程,先后獲得國家、省、市級30多項榮譽稱號。轄區內4個村(社區)全部通過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申報驗收工作,成為蘇北地區實現“全域100%特色田園鄉村”的鄉鎮。
破立煥新:全域優居的“新莊實踐”
走進白墻黛瓦的“活力朱瓦”,錯落有致的庭院飄出縷縷炊煙、“邊角經濟”小菜園生機勃勃,社區廣場上孩童歡笑聲不斷……新莊鎮按照“1+4”人口聚居模式,推動農房改善搬遷,3800戶村民實現從“散居”到“優居”的跨越。社區配套的“15分鐘生活圈”涵蓋省級示范衛生室、鄉鎮影劇院、小鎮書屋等設施;建成“15分鐘醫保服務圈”省級示范點,推出24小時自助辦理服務區,讓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智慧生活和諧共生。同時,新莊鎮以“水木新莊”重塑生態基底,六塘河、民便河等6條骨干河道串聯成網,5條省級生態河道常年保持水質優良。通過“水系革命”工程,清淤疏浚河道31.5公里,建設生態駁岸4.2公里,戶廁改造率、污水管網覆蓋率實現雙100%。
土地生金:現代農業的“數字密碼”
站在古井村落的陳墩橋眺望,萬畝秈米基地內布設的數字信息采集設備,正通過物聯網、遙感等先進技術,對基地墑情、肥情、蟲情等進行精準監測。京東農業科技園的溫室里,數字技術精準模擬著番茄生長周期;蓮藕田中游弋的小龍蝦,成就“水下萬畝田”的生態農業;千畝大棚里翠綠的草莓苗沿著田壟整齊地排列,生態草莓點亮“大棚經濟”;配套建成的智能糧食產業園內,區塊鏈溯源系統讓每粒稻米都有了“數字身份證”……新莊鎮通過“三權分置”改革,將騰出的4000余畝土地注入土地合作社,以“一鏈一景”重塑產業版圖,引進京東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糧食物流園、中農批等多個龍頭企業,打造“秈米+果蔬+荷蝦共生”三大產業集群。“土地流轉”不僅“轉”出了高標準農田,也“轉”出了農民增收的“黃金池”。按照每畝土地1270元的標準承租給合作社或農民大戶獲得長期收益,實現了村民、村集體、合作社三方共贏的良性循環,帶動了鎮域經濟的蓬勃發展和農民的增收致富。202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突破13億元,帶動就業超3000人。
產居融合:農旅聯動的“共富密碼”
暮色中的袁家村古街(朱瓦集)燈火璀璨,通過“打造品牌+搭建平臺”,與周邊村居成立鄉村振興聯盟,吸納本地農民經商,促進本地農產品深加工,構建從產品到產業,從產業到產業鏈的全景發展體系。同時,新莊鎮深挖本地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建筑形式、傳統技藝,以“漫田杉荷”為主題,形成文化軸、田園生活軸以及宿遷印象園、荷蕩野趣園、鷺鳥杉荷園、快樂稻香園“兩軸四園”格局,建設水街、旱街、酒吧街等商業街區,民宿集群及景點公建等配套設施。將4個新型社區與小河西民宿、淮北江南展陳館、千畝草莓園、荷韻觀光帶等串珠成鏈,打造集特色產業、休閑農業、生態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田園綜合體,群眾就地參與農旅產業就業創業,實現富民增收。
鄉風潤心:文化賦能的“治理智慧”
跟隨研學團隊,來到胡振友烈士雕塑下緬懷先烈,走入擁軍和民俗文化館聆聽軍愛民、民擁軍的佳話;在“協商議事廳”里,老黨員正調解土地流轉糾紛問題;朱瓦集“鄉愁古街”里,舉辦各具特色的民俗雜耍、非遺市集等活動;古樹新村袁莊充分發揮“馱兒灘”“皂莢古樹”“秀才故里”等歷史文化底蘊,創新“古樹話家常”基層治理品牌。同時打造“米大姐工作室”“荷聲細雨”黨建品牌和“泉心泉意”法治驛站,將制度優勢轉為治理效能。新莊鎮以文化滋養新生活,深挖知青、民俗等文化資源,豐富鄉情館建設內涵,打造鄉村氣息濃、文化底蘊深厚的最美田園鄉村典范。
從“一處美”到“全域美”,從“生態佳”到“產業興”,新莊鎮以“特色田園鄉村”為引擎,書寫了蘇北鄉村振興的鮮活范本。這里,既有現代科技的“智慧脈動”,也有千年農耕的“鄉愁記憶”,更有著新時代農民“穩穩的幸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