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請輸入關鍵字
      確定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宿遷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1-12-15 來源:訪問量:【字體: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開發區、新區、園區管委會市各關部門和單位

      《宿遷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已經市人民政府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1210

      (此件公開發布)

      宿遷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宿遷認真落實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強富美高新宿遷建設再出發、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市地處淮河水系中游尾部、沂沭泗水系下游,境內洪澇災害易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河湖保護壓力大,保障農業現代化任務重。水利作為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必須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不斷提升水安全綜合保障能力,為宿遷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提供支撐和保障。

      根據《江蘇省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宿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宿遷市水利局組織編制《宿遷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主要闡明十四五時期水利發展思路、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是今后五年全市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依據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全市各級水利部門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遵循新時期治水思路,緊扣“六增六強”主線,弘揚“三真三實”作風,蹦起來干事業、彈起來守法紀,以河湖長制為統領,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河湖生態保護,強化水利管理,圓滿完成了“十三五”水利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防洪減災體系不斷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河湖生態保護持續加強,農村水利建設穩步推進,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改善,創成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高分通過國家節水型城市復查、獲國務院“河長制湖長制激勵市”表彰、取得防汛抗旱重大勝利,有力保障了宿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強富美高”新宿遷建設。

      1防洪減災體系不斷完善

      流域治理工程有序推進,分淮入沂整治工程建成發揮效益,黃墩湖滯洪區調整與建設、溧河洼應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黃墩湖地區洼地治理、2019年旱澇災后應急治理工程加快實施,進一步鞏固了流域防洪減災能力,淮河水系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區域防洪排澇能力進一步提高,古黃河、西沙河等8條河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總六塘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推進,治理骨干河道193米。城市防洪排澇體系不斷完善,依托流域、區域治理工程,中心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縣城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治理馬陵河、泰山河等城市排澇河道,新拆建城南排澇站二站、廈門路二站等工程,新增、改善抽排能力33.3立方米每秒,城市排澇標準基本達到10年一遇以上。依托現有工程體系,成功抗御了2018溫比亞2019利奇馬等臺風暴雨,戰勝了2020年淮河洪水和沂沭泗上游1960年以來最大洪峰洪水,有效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2水資源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建成駱馬湖宿城水源地、中運河劉老澗水源地等12處飲用水水源地,有效保障城鄉供水安全。調配水及應急供水能力進一步增強,依托洪澤湖、駱馬湖、中運河、淮沭新河、徐洪河等,年均調水16億立方米,成功抗御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嚴重干旱。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實,全市年用水總量穩定在省下達的控制紅線內,取水許可電子證照實現市縣區全覆蓋并推廣應用,完成西民便河等河道水量分配,制定古黃河等河道生態流量、生態水位。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2020年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降幅分別為37.1%27.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20150.575提高到2020年的0.610。地下水利用與保護進一步加強,推進地下水水權交易改革試點,在全國率先開展地下水水權交易改革,完成全國第一例地下水取水權交易簽約,全省率先開展自備井規范化建設,至2020年累計完成1361座地下水井封填,地下水位穩定回升,超地下水位紅線區域全部消失。節水載體建設全面推進,至2020年全市共建成節水載體835個,高分通過國家節水型城市復查,省級節水型社會示范區實現全覆蓋,宿豫、宿城創成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百威(宿遷)啤酒有限公司創成國家級水效領跑者企業,船行灌區獲江蘇省灌區水效領跑者獎牌。

      3河湖生態保護持續加強

      洪澤湖退圩還湖工程率先啟動,泗陽縣清退圩區37.6平方千米,恢復自由水域面積31.7平方千米,改善洪澤湖水生態環境。洪澤湖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啟動實施,實施洪澤湖臨淮段、大王莊段等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加固迎湖擋洪堤,清理非法圈圩,改善洪澤湖水生態環境。河道生態修復加快推進,實施大運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宿城西南片區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工程,建設馬陵河、順興河等生態河道100條,發揮生態河道引領示范作用。河湖水系連通性進一步增強,實施宿城區中小河流水系連通、泗洪縣城北水系連通等工程,泗陽縣入選國家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并啟動實施。尾水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泗洪縣城北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建成運行,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尾水導流規模達28.6萬噸每天(新增21.6萬噸每天)。水文化載體內涵進一步豐富,宿遷市水利遺址公園創成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建成古黃河水利風景區等4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宿城區船行灌區水利風景區等4個省級水利風景區。

      4農村水利建設穩步推進

      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持續推進,實施船行、運南灌區等大型灌區改造工程14期,實施蔡圩、新華灌區等中型灌區改造工程9期,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旱澇保收田面積、節水灌溉控制面積分別達到589549388萬畝,占耕地面積91.2%85.0%60.1%。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全面完成,更新改造供水管網,農村供水入戶率100%,實現新管出新水目標。農村河道輪竣與河塘整治工程加快實施,疏浚縣、鄉河道764條,完成土方2690萬立方米,整治村莊河塘446處,恢復提高農村高河道引排能力,改善鄉村水生態環境。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任務全面完成,落實改革專項獎補資金4495萬元,完成改革面積572.12萬畝,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水庫移民和幫扶有序推進,洪澤湖、駱馬湖搬遷后扶和水利幫扶投入超過1億元,進一步改善搬遷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5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改善

      水利規劃和前期工作持續推進。完成城市防洪、水土保持、區域水利治理等規劃編制,開展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等工程前期工作。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更加規范。出臺《宿遷市水利工程文明工地建設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定期開展水利工程安全生產專項檢查和教育培訓,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單位創建工作。河湖管理保護成效顯著。率先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空間延伸的網格化河湖長管理體系,獲全國河湖長制工作激勵市表彰。骨干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全面完成,劃定2個湖泊、70條河道、39座小水庫、123個水利工程管理范圍線,長4553千米。持續推進水管單位達標創建工作,創成省級水管單位14個,創建省小型水庫規范化管理單位19個。防汛防旱應急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扎實開展防汛檢查巡查,落實防汛急辦經費,及時消除險工隱患。修訂完善防洪抗旱、蓄滯洪區運用、超標準洪水等預案,并組織開展綜合演練。加強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建設,提升預案預警應急能力。新建宿遷市防汛倉庫,完善防汛物資儲備體系。水行政執法力度持續加強。累計出動水利執法隊伍8萬余人次,實現洪澤湖、駱馬湖非法采砂活動和非法采砂船舶雙清零,全面鞏固兩湖禁采成果。高質量完成河湖違亂治理任務,整治河湖兩違”2316項、三亂”195項以及水利部交辦四亂”98項。

      五年來,全市全社會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48億元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防洪減災、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保護、農村水利4大體系19項指標全面完成,指標完成情況見表1

      1“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類別

      指標

      2020

      規劃目標

      2020

      水平

      完成

      情況

      指標

      屬性

      防洪

      減災

      1

      流域防洪標準

      沂沭泗水系鞏固50年一遇;淮北大堤和洪澤湖達到100年一遇

      淮河水系洪澤湖總體達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鞏固50年一遇

      完成

      預期性

      2

      區域防洪除澇標準

      區域重點排水河道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除澇標準510年一遇,重點洼地除澇標準510年一遇

      區域重點排水河道防洪基本達到20年一遇,除澇達到510年一遇,重點洼地除澇基本達到510年一遇

      基本完成

      預期性

      3

      城市防洪除澇標準

      中心城區防洪標準鞏固50年一遇,縣區鞏固2050年一遇,除澇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雨水管網建設標準:市中心城區、縣城中心區重現期25年,其他地區23

      中心城區防洪標準鞏固50年一遇,縣區鞏固2050年一遇,除澇標準基本達到10年一遇以上

      基本完成

      預期性

      水資源保障

      4

      年用水總量

      (億m3

      ≤30.03

      24.036

      完成

      約束性

      5

      供水保證率(%

      農業平原區8085、丘陵地區7580,生活97,工業95

      農業平原區8085、丘陵地區7580,生活97,工業95

      完成

      預期性

      6

      萬元GDP用水量(m3

      121.9

      76.6

      完成

      預期性

      7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m3

      18

      13.6

      完成

      約束性

      8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95

      100

      完成

      約束性

      9

      城市污水處理廠尾水再生水利用率(%

      15

      21.8

      完成

      預期性

      10

      供水管網漏損率(%

      10

      10

      完成

      預期性

      水生態保護

      11

      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

      85

      95.6

      完成

      預期性

      12

      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

      100

      100

      完成

      約束性

      13

      恢復主要水域面積(km2

      4

      37

      完成

      預期性

      14

      地下水年開采量(億m3

      0.48

      0.34

      完成

      預期性

      15

      城鎮污水處理率(%

      90

      92.3

      完成

      預期性

      農村

      水利

      16

      旱澇保收田面積率(%

      85

      85.0

      完成

      預期性

      17

      灌溉水利用系數

      0.6

      0.610

      完成

      預期性

      18

      有效灌溉面積率(%

      90

      91.2

      完成

      預期性

      19

      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率(%

      60

      60.1

      完成

      預期性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宿遷積極落實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強富美高新宿遷建設再出發、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水安全保障面臨新的使命和機遇,必須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以水利現代化支撐和保障宿遷經濟社會現代化。

      1. 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著力改進水利改革發展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要部署,發出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是新時期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切實轉變水利發展思路,改進管理服務方式,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持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統籌治理,強化水資源水環境剛性約束,強化河湖空間管控與生態修復,提升水利發展質量和效益,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與幸福感。

      2. 服務“四化”同步集成改革,要求大力完善水利基礎設施

      “十四五”時期,““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多重國家重大戰略在宿遷同頻共振、疊加融合,宿遷將在更大區域范圍內推動產業對接升級、集聚發展資源、完善基礎設施、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對水利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水利作為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要全面提升流域區域洪澇防御能力,讓防洪保安更加穩固;要不斷提高水資源保障水平和利用效率,讓供水飲水更加安全;要全域建設幸福河湖,讓生活環境更加宜居;要加強農村水利建設,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為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3. 助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要求系統構建現代水利

      十四五是江蘇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階段,宿遷將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不斷把強富美高新宿遷建設推向前進,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水利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充分發揮水利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先導性作用,進一步深化水利機制體制改革,不斷改進水利社會服務方式,拓展水工程與水域空間的綜合功能,加快智慧水利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系統提升法治、創新、改革三個能力,穩步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提升水治理效能,服務和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宿遷初步展現強富美高新宿遷的現代化圖景夯實基礎。

      (三)面臨挑戰

      經過多年的持續建設,宿遷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但對照宿遷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要求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市水安全保障還存在一些短板。

      1. 防洪排澇體系存在薄弱環節

      我市地處淮河、沂沭泗河中下游,承接上游21.3萬平方千米來水,沂沭泗水系防洪標準僅為50年一遇,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御洪能力差,流域防洪存在明顯短板。區域洪澇防御能力不足,柴米河、北六塘河、南崇河等跨市跨縣河道標準低,洼地圩區防洪排澇能力不足。中心城市、沭陽縣城、泗洪縣城防洪依托流域防洪能力,城市防洪標準低、壓力大。

      2. 水資源利用與保護有待加強

      我市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過境水多、可用水少,水資源保障壓力大,不滿足高質量發展要求。水資源利用效率總體偏低,農業灌溉傳統漫灌方式還未有效改變,用水效率雖然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間仍較大。地下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難度大,地下水監測體系不完善,地下水利用與保護需進一步加強。

      3. 河湖生態治理保護壓力較大

      我市駱馬湖、洪澤湖水域面積大,水域圍占清理不徹底,造成河湖水域萎縮,減小湖泊行洪和調蓄能力。部分河湖水系連通能力不足,河湖生態用水保障程度和措施不足,加之輸入性污染時有發生、區域聯保聯防聯控機制不健全,威脅河湖生態安全,河湖生態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任務重,河湖生態保護壓力大。

      4.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短板

      中型灌區興建早、后續投入不足,灌排設施、信息化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來龍等大型灌區灌溉排水標準偏低、管理設施不完備、水生態環境較差,距離現代灌區、生態灌區還有一定差距。農村河道受工程投資限制,部分河道未治理,河道排澇標準不足、水系不通暢,且管護投入不足,無法滿足面廣量大的農村河道管護需要。

      5. 水利管理服務效能有待提升

      我市境內河湖眾多,管理任務重、監管壓力大,加之重建輕管的歷史欠賬,古黃河、西民便河等市管河道尚未落實管理機構。水利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管理能力不強、人員不足、投入不足,新技術手段運用和智慧化系統的開發利用存在不足,依法治水和創新發展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水利體制機制不滿足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圍繞為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貢獻宿遷力量總目標,以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總任務,以水利現代化為中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強水利管理,全面提升水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全域建設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為宿遷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

      (二)基本原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把增進人民福祉、改善民生作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與幸福感。

      生態優先,人水和諧。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水利工作全過程各領域,嚴格水資源剛性約束,強化河湖管理保護,協調好涉水活動與水生態、水空間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圍繞為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貢獻宿遷力量總目標,強化水利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水安全綜合保障能力,服務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系統治理,綜合施策。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統籌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城市鄉村、地表地下,系統推進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治理,充分發揮水工程與水域空間的綜合功能,促進水利協調、高質量發展。

      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完善水利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堅持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共同發力,凝聚推進水利發展的強大合力,強化人才隊伍培養和科技創新,加快智慧水利建設,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的水利治理體系。

      (三)發展目標

      1. 遠景目標

      2035年前,全市基本建成與市域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的防洪減災體系、水資源保障體系、水生態治理保護體系、農村水利體系、水利管理服務體系,展現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永續利用、水生態系統健康、水管理智能高效、水文化傳承弘揚的水利現代化愿景。

      ——防洪保安得到新提高。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防洪減災體系,洪澇可防、風險可控,有效控減洪澇災害損失,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高標準、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資源利用達到新水平。建成高效利用、保障有力的水資源節約利用體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有效化解資源環境約束,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高效能、可持續的水資源保障。

      ——生態保護呈現新面貌。建成空間融合、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治理保護體系,保持河湖空間良好、功能完整,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全域幸福河湖,有效彰顯水韻名城魅力,為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提供高品質、多內涵的水生態保障。

      ——民生水利取得新成效。建成設施完善、灌排通暢的農村水利體系,灌區高效生態綠色友好,農村河網水系功能完備,有效助推農業現代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高質量、多功能的水系統保障。

      ——管理服務得到新提升。建成依法治水、智能高效的水利管理服務體系,水利行業管理精細嚴明,水利社會服務精準簡約,水利對象互聯協同感知,水情信息資源全面共享,水文化有效傳承弘揚,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水治理保障。

      2.2025年目標

      錨定2035年前全市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初步構建標準較高、功能齊全、節約高效、保障有力的現代水安全綜合保障體系,進一步提升防洪減災能力、水資源保障能力、水生態保護能力和水管理服務能力,為宿遷加快高質量發展強化水利保障,更加彰顯江蘇生態大公園特色。

      ——防洪減災能力顯著增強。流域防洪能力進一步鞏固提高,區域防洪除澇能力進一步提升,城市防洪除澇條件進一步改善,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淮河水系洪澤湖防洪標準由100年一遇向300年一遇過渡,沂沭泗水系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向100年一遇過渡。邳洪河、岔流新開河、沭新河、薔薇河、古泊善后河、柴米河、柴南河、總六塘河、北六塘河、南六塘河、古黃河、新汴河、西民便河等13條重點區域性骨干河道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除澇標準510年一遇。中心城區、沭陽縣城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向100年一遇過渡,泗陽、泗洪縣城防洪標準達到2050年一遇;城區重要河道排澇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全市骨干河湖堤防達標率達到86%以上。

      ——水資源保障能力顯著提高。水資源配置體系進一步完善,水資源調配能力進一步提高,通過合理配置和科學調度,進一步提升用水高峰期和應急供水保障能力。全市總用水量控制在30.43億立方米以內,生活供水保證率達到97%以上,重點工業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完成率100%,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完成省下達目標。

      ——河湖生態保護顯著進步。水生態空間有效保護,河湖生態明顯改善,水域面積不減小,河湖功能恢復提升,水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水情教育成效明顯,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全市恢復水域面積40平方千米,重點河湖生態水位(流量)保障率達到90%以上,水土保持率達到97.3%,地下水年開采量控制在0.51億立方米以內。

      ——農村水利治理顯著加快。大中型灌區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村水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基本建成與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和長效管理的農村水利服務體系,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全市農業灌溉保證率80%85%,有效灌溉面積率94%,旱澇保收田面積率90%,節水灌溉面積率6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25

      ——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水資源剛性約束全面落實,河湖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智能精細,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不斷提高,水土保持管理全面加強,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智能高效的水利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水利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宿遷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主要指標見表2

      2宿遷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主要指標

      序號

      規劃指標

      指標屬性

      2020

      2025

      1

      骨干河湖堤防達標率(%

      預期性

      84

      86

      2

      全市總用水量(億m3

      約束性

      24.036

      30.43

      3

      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完成率(%

      約束性

      100

      100

      4

      萬元GDP用水量下降(%

      約束性

      [37.1]

      完成省下達目標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約束性

      [27.3]

      5

      恢復水域面積(km2

      預期性

      [37]

      [40]

      6

      重點河湖生態水位(流量)保障率(%

      預期性

      90

      7

      水土保持率(%

      預期性

      97

      97.3

      8

      地下水年開采量(億m3

      約束性

      0.34

      0.51

      9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預期性

      0.610

      0.625

      10

      有效灌溉面積率(%

      預期性

      91.2

      94

      11

      旱澇保收田面積率(%

      預期性

      85.0

      90

      注:1. “[ ]”為規劃期累計值,其余為年末值;

      2. 骨干河湖堤防達標率是指列入《江蘇省骨干河道名錄》中的河道以及洪澤湖、駱馬湖堤防達標長度占比。

      (四)發展布局

      統籌防洪減災、水資源保障、河湖生態、農村水利四類工程,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河湖管理保護、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水旱災害防御、水土保持五項管理,提升法治能力、改革能力、創新能力三個能力,全力推進十大項目,不斷提高水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和水利管理服務效能,構建現代水利治理體系,保障宿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1. 統籌推進四類建設。圍繞江蘇水網建設布局,統籌推進防洪減災、水資源保障、河湖生態、農村水利四類工程,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安全綜合保障能力。一是推進防洪減災工程。加強流域工程建設,實施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黃墩湖洼地治理、中運河整治等工程,推進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等工程,進一步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加快推進區域治理,實施西民便河等11條骨干河道治理,力爭啟動淮西洼地治理工程,構建高標準骨干河網,提升區域防洪排澇能力。加大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二是實施水資源保障工程。推進南水北調一期配套、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和古黃河生態富民廊道水利專項等工程,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優化飲用水水源地布局,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三是實施河湖生態建設。聚焦水美城市、水韻名城目標定位,全面推進河湖生態修復,實施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加快推進洪澤湖、駱馬湖退圩還湖,加強水文化載體建設,全域建設幸福河湖,打造江蘇生態大公園。四是加快農村水利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提升農村居民供水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來龍等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紅旗等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助推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糧食安全。全面開展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構建互聯互通、引排順暢、生態良好的農村河網水系。強化水土流失防治,加強兩湖搬遷群眾扶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2. 切實加強五項管理。以智慧水利為抓手,加強水資源節約與保護、河湖管理保護、工程建設與運行、水旱災害防御、水土保持五項管理,提升水利管理服務效能。一是加強水資源管理。落實節水行動,規范節約用水行為,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和地下水雙控,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二是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劃定河湖管理保護范圍,明確水域岸線功能,協同開展水流資源產權確權,規范建設項目占用水域行為,優化岸線功能布局,保護河湖空間完整、功能完好。三是加強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完善落實水利工程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工程質量管理、建設市場監管,推進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落實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和制度,提升安全生產水平。四是加強水旱災害防御管理。完善水旱災害防御組織,落實防汛防旱工作職責,加強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工程調度能力和災害搶險能力建設,落實防汛搶險隊伍與物資儲備,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助推平安宿遷建設。五是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健全水土保持監管制度體系,強化制度落實,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加強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提升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和手段。

      3. 系統提升三個能力。堅持依法治水、注重創新引領、深化水利改革,扎實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和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是提升法治能力。開展規范性文件修訂,完善水利法規體系,加大水法規執行力度,加強水法規宣傳教育,維護良好水事秩序。二是提升創新能力。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完善人才結構、提升人才素質,加強科研科技成果推廣及專題研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貢獻水平。三是提升改革能力。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持續深化水利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改革攻堅,推動放管服、水權交易、農村水利改革等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 全力推進十大項目。針對宿遷水利發展短板和薄弱環節,統籌考慮流域區域、城市農村協調發展,實施一批強基礎、優布局、利長遠的重大骨干項目。防洪減災方面啟動實施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淮西洼地治理、區域骨干河道治理4個重大項目,水資源保障方面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古黃河生態富民廊道水利專項等2個重大項目,河湖生態建設方面實施駱馬湖宿遷大控制三角區生態建設、洪澤湖駱馬湖退圩還湖、中心城市水系連通等3個重大項目,農村水利方面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

      三、主要任務

      (一)防洪減災工程

      大力實施流域防洪工程,加快區域骨干河道治理,加大城市防洪除澇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構建標準更高的防洪保安網,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1. 流域治理工程

      實施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工程,保證滯洪區滯洪時分得進、蓄得住、退得出,保障滯洪區防洪安全,改善區內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推進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工程,加固駱馬湖堤防、擴大新沂河行洪能力,中心城市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逐步提高到100年一遇。力爭啟動溧河洼治理工程,減輕圩區和泗洪縣城防洪排澇壓力。完成劉老澗新閘除險加固工程、黃墩湖地區洼地治理、中運河宿遷閘至劉老澗段整治、淮河流域及沂沭泗地區2019年旱澇災后應急治理等工程,進一步鞏固提升流域防洪能力。

      2. 區域治理工程

      力爭啟動淮西洼地治理工程,提高洼地防洪排澇能力。加快推進柴米河、南崇河等河道治理,續建完成西民便河、古山河等河道治理,恢復提高區域防洪除澇能力。實施宿連航道水利專項、宿連航道水系影響、恒力時尚產業園水系調整等工程,優化區域水系布局。實施淮洪站更新改造工程,提高洼地圩區排澇能力。

      3. 城市防洪除澇工程

      加大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建立與城鎮規模、功能地位相適應的現代城市水利工程體系。中心城市實施中運河治理等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標準,加快九支溝、清水河等內部河道治理;沭陽縣依托柴米河治理,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加快三中溝、城后河等內部河道治理;泗陽建設包河排澇站、泗塘河排澇站等工程,提升城市澇水外排能力;泗洪縣實施老濉河、新濉河治理,完善城市防洪圈,更新改造城東二站、城西翻水站,提高城市澇水外排能力。

      專欄1  防洪減災工程

      流域治理工程:實施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工程,加固擋洪堤98.8千米,防護堤坡113.6千米,鋪設防汛道路120.1千米,配套進退洪口門和涵閘泵站。加快推進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工程,實施新沂河擴大、駱馬湖堤防加固以及影響處理等工程。力爭啟動溧河洼治理工程,治理溧河洼七里溝至雙溝段29千米。續建完成劉老澗新閘除險加固工程、黃墩湖地區洼地治理、中運河宿遷閘至劉老澗段整治、淮河流域及沂沭泗地區2019年旱澇災后應急治理等工程。

      區域治理工程:力爭啟動淮西洼地治理工程,新建抽排泵站或擴建地涵,治理北崇河等河道。完成柴米河、北六塘河、馬河上段、南崇河、安東河上段、攔山河、利民河、宿豫總六塘河等200千米河道治理,續建西民便河(小口子~大王橋)、古山河、南淮泗河、泗陽總六塘河等472千米河道治理。實施宿連航道水利專項、宿連航道水系影響、恒力時尚產業園水系調整等工程。

      城市防洪除澇工程:中心城市實施宿豫賀蘭山河水系調整工程,宿城九支溝、清水河治理以及黃河泵站等工程。沭陽實施三中溝、城后河治理工程。泗陽縣擴建包河排澇站、新建泗塘河排澇站。泗洪縣更新改造建城東二站、城西翻水站,規模分別為15立方米每秒、20立方米每秒。

      (二)水資源保障工程

      依托洪澤湖、駱馬湖兩大調蓄湖泊,中運河、徐洪河、淮沭新河等三條輸水干線,完善調配水工程體系,優化飲用水水源地布局,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提高水資源綜合保障能力。

      1. 水資源配置工程

      推進南水北調一期配套宿遷市境內工程,保障我市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根據國家部署,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工程,提高我市用水高峰期和應急供水能力。推進古黃河生態富民廊道水利專項工程,打造以黃河故道為軸,多源補水、分區配水的河湖水系連通體系。實施嶂山泵站、青陽翻水站更新改造工程,提高灌區供水保證率。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開展雨洪資源利用研究,提高雨洪資源利用率,加強尾水資源化利用。

      2. 水源地建設工程

      實施駱馬湖宿城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進一步保障中心城區水源質量,緩解水源地保護壓力。加快推進沭陽縣備用水源地建設工程,進一步提高沭陽縣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實施泗陽縣中運河竹絡壩水源地遷建工程,優化水源地布局,提高供水安全,為城市發展釋放空間。實施宿豫區駱馬湖水源工程,遠期規模30萬立方米每天,滿足城鄉飲水需求。

      專欄2  水資源保障工程

      水資源配置工程:推進南水北調一期配套宿遷市境內工程,實施駱南中運河消險完善等工程,完善中運河、洪澤湖等沿線口門。根據國家部署,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工程,主要實施徐洪河擴大,以及水質保障和水系調整等工程。推進古黃河生態富民廊道水利專項工程,建設洋河引水工程,以及洋河湖、生態濕地調蓄等工程。實施嶂山泵站、青陽翻水站更新改造工程,設計流量27.15立方米每秒。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開展雨洪資源利用率,實施尾水資源化利用工程。

      水源地建設工程:實施駱馬湖宿城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加快推進沭陽縣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工程,新建備用水源地。實施泗陽縣中運河竹絡壩水源地遷建工程,優化調整泗陽縣中運河竹絡壩水源地、中運河雙橋水源地,新建供水廠。實施宿豫區駱馬湖水源工程,遠期規模30萬立方米每天。

      (三)河湖生態建設

      聚焦江蘇生態大公園目標定位,加強河湖生態保護修復,推進河湖水系連通,重點實施洪澤湖、駱馬湖退圩還湖,強化水文化載體建設,全域建設人民滿意的幸福河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1. 河湖生態修復工程

      加強湖泊生態修復。實施駱馬湖宿遷大控制三角區生態建設工程,打造都市休閑觀光區、濕地生態保育區、文博農旅體驗區,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實施洪澤湖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生態廊道,加強通湖河道生態修復,有效維護洪澤湖健康與功能發揮,促進湖泊水生態復蘇。

      推進河道生態修復。統籌河道清淤疏浚、岸坡生態治理、岸線綜合整治等工程,推進縣區河道生態修復,改善區域水環境。

      2. 河湖水系連通工程

      圍繞水美城市、水韻名城目標,加快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工程,重點實施中心城區水系連通工程,以及沭陽、泗洪、泗陽水系連通工程,通過引清入城、溝通活水,增強河湖水系連通性和流動性,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改善區域河湖水質和河湖水生態環境,滿足城鄉居民高品質生活需求。

      3. 退圩還湖工程

      開展洪澤湖、駱馬湖退圩還湖工程,清退非法養殖圈圩,切實化解圈圩養殖等歷史遺留問題,逐步恢復水域面積,提升湖泊調蓄能力和水環境容量,積極營造有利于水生態修復的健康湖盆形態。

      4. 水文化載體建設

      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進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積極開展水情教育,充分挖掘宿遷水文化遺產,因地制宜創建水情教育基地,開展水情和水文化知識普及教育,弘揚治水文化和水利精神。加強水文化載體建設,創建沭陽縣淮沭河等水利風景區,打造宿豫六塘河水情館,實施生態公園水利配套工程。

      專欄3  河湖生態建設工程

      河湖生態修復工程:推進駱馬湖宿遷大控制三角區生態建設工程,打造城市濕地游憩空間。開展洪澤湖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泗陽縣洪澤湖近岸帶生態修復,泗洪縣洪澤湖近岸帶生態修復以及濉河、溧河洼生態廊道,宿城區肖河、五河生態修復等工程。實施沭陽縣城后河、三中溝生態修復,泗陽縣開發區河道生態修復,宿城區清水河生態修復等工程;續建完成宿城區朱海?牛角淹生態旅游及水環境修復工程。

      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實施中心城區水系連通工程,推進西南片區、湖濱片區、宿豫片區、洋河片區水系連通工程,打造河湖安瀾、水活質優、水清岸綠的城市水網。推進沭陽縣水系連通工程、泗洪縣濉汴河活水工程,續建完成泗陽縣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

      退圩還湖工程:實施洪澤湖退圩還湖工程,泗洪縣清退堤圩和埂圍153.2平方千米,宿城區清退圈圩17.33平方千米。實施駱馬湖退圩還湖工程,清退養殖圈圩約9.42平方千米,恢復自由水面積8.0平方千米。

      水文化載體建設:實施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工程,加固河道堤防,推動宿遷水利遺址公園水情教育基地、皂河水利樞紐風景區等提檔升級。打造沭陽縣淮沭河等水利風景區,建設宿豫六塘河水情館等水情教育基地。

      (四)農村水利建設

      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系統推進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推進大中型灌區改造,加快農村生態河道建設,加強水土流失綜合防治,保障糧食安全,建設宜居鄉村。

      1. 農村供水保障工程

      進一步推進農村供水水源建設,穩步開展老舊設施和管網更新改造,加強水質監測、監管服務能力建設,鞏固提升農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2. 大中型灌區改造工程

      加快推進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完成來龍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紅旗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工程,力爭推動泗洪縣濉汴河灌區列入全國大型灌區名錄,完善灌區水利基礎設施,增強溝渠灌排能力,提高灌溉保證率和水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灌區生態環境,提升灌區信息化水平和管理能力,打造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灌區,保障糧食安全。

      3. 農村生態河道建設

      按照河道通暢、水體清澈、岸坡綠化、景色優美、長效管護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統籌實施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河塘連通、活水清流、岸坡整治、水源涵養,健全河道管理機制體制,鞏固提升農村河道引排能力,改善農村水生態環境,實現農村河道長效管護,至十四五末農村生態河道占比達到40%以上。

      4. 水土流失綜合防治

      以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抓手,統籌實施坡耕地治理、河道生態建設、面源污染治理、綠化造林等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98.6平方千米,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預防保護,加快構建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

      5. 兩湖搬遷群眾扶持

      繼續開展洪澤湖、駱馬湖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扶持項目,加大安置區水利基礎設施投入,完善農田水利配套、供排水管網以及生產道路等設施,改善搬遷群眾安置區生產生活條件,增強搬遷群眾發展動能。

      專欄4  農村水利工程

      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實施縣區農村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工程,重點實施泗洪縣博世科水廠應急備用水源工程,規模15萬立方米每天,新建蓄水庫150萬立方米。

      大中型灌區改造工程:重點實施來龍等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以及紅旗、曹廟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工程,力爭啟動船行等大中型灌區改造工程。積極推進泗洪縣灌區優化調整,力爭創建濉汴河大型灌區。

      農村河道整治工程:建成農村生態河道660條。

      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98.6平方千米,建設泗洪宋莊等5個生態清潔小流域。

      兩湖搬遷群眾扶持:新建道路,治理河渠道,配套供水、污水管網,以及文化廣場、活動中心、廠房等設施。

      (五)水管理服務能力建設

      構建水資源利用節約集約、河湖保護規范有序、水利工程運行智能安全、水旱災害防御可靠高效、水土保持監管有力的現代水管理服務體系,推進智慧水利建設,提升水利管理服務效能。

      1. 水資源節約保護

      深入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全面加強水資源節約、開發、利用、保護、配置等各環節監管,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持剛性約束。落實國家、省市節水行動,科學制定區域年度用水計劃,推進節水評價,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強化節水監管。扎實開展節水監督檢查,加強用水過程監控,完善各行業用水計量,加強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健全節水用水統計制度,規范用水節水行為。突出工程節水。加強農業節水增效,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加強城鄉節水降損,推廣節水型用水器具;加強工業節水減排,提高中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率。注重示范引領。推動泗陽、泗洪創建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積極創建省級節水型工業園區,推進灌區、企業、社區、學校等節水載體建設,爭創水效領跑者。

      2)加強水資源管理嚴格用水總量控制。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嚴格實行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制度,開展可用水量測算,優化區域水資源調配,推進跨行政區河湖水量分配,完善水量分配監督考核和保障措施。規范取用水管理。嚴格水資源論證,推進開發區水資源論證區域評估工作,加強取水許可全過程管理,全面推行取水許可電子證照應用,強化取用水戶監督管理,嚴格管控超許可取用水。加強水資源監管。健全水資源管理監督檢查機制,修訂完善用水戶名錄,加強用水統計調查,非農業用水實現全面計量監控,農業用水實現大中型灌區取水計量全覆蓋。

      3)強化水資源保護加強水源地長效管護。完善水源地管理體制機制,健全管理機構,保障運行經費,加強水源地巡查管護,強化水量調度,保障供水安全。保障河湖生態用水。研究確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水位),優化調度運行方案,保障古黃河等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水位)。嚴格地下水管理保護。嚴格地下水取水總量和水位雙控,確保地下水年開采量控制在0.51億立方米以內、水位穩步回升。加強地下水保護,推進地下水井標準化建設,優化地下水監測站點布置,強化動態監管。

      2. 河湖管理保護

      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長效機制,明確河湖生態空間,強化河湖管理保護,保持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完整,有效發揮河湖綜合功能。

      1)明確河湖空間劃定河湖管理保護范圍。推動新一輪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完成150余條縣級河道、22個大中型灌區骨干渠道等管理范圍線劃定工作,推進涉水空間管控成果共享。做好國土空間規劃對接。組織編制市縣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明確河湖水域岸線功能分區。組織編制市縣河湖保護規劃,科學劃定河湖水域岸線功能分區,合理確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落實分區管控要求,維護河湖生態健康。協同開展水流資源產權確權。協同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開展西民便河、東沙河等河道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協同推進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河湖岸線資源監管體系。

      2)加強管理保護加強水域管理保護。加強水域占用活動監督檢查和占用水域行為管理,定期開展河湖水域調查和監測,強化河湖禁采執法,規范河湖采砂行為,確保河湖水域面積不減少、水域功能不衰退。加強岸線管理保護。完善河湖水域岸線管理制度,全面排查岸線范圍內生產建設項目情況,整治岸線違法占用行為,優化岸線功能布局,提高岸線資源利用效率,恢復河湖岸線原有綜合功能。開展河湖生態評估。繼續開展重點河湖生態狀況評估,客觀評價河湖健康狀況,為改善河湖生態提供依據和支撐。

      3. 工程建設與運行

      強化水利工程建設、工程運行與安全生產管理,完善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建設質量與安全生產專項監管,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運行,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綜合效益。

      1)工程建設管理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嚴格執行基本建設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驗收制,規范建設行為。積極探索水利工程多元化建設管理模式,繼續推行代建制、集中監理制、設計施工總承包等模式。完善水利工程建設監管體系,健全建設管理制度,落實市縣分級稽察要求,推行清單監督機制。加強建設質量管理。完善項目法人負責、施工單位保證、監理單位控制、政府部門監督的質量管理體制,進一步落實質量終身責任制。按照質量監督雙清單要求,加大水利建設工程監督檢查力度,加強重點部位、薄弱環節把控,提升水利工程建設質量優良率。加強建設市場監管。落實《宿遷市水利局招標(采購)工作管理辦法》要求,促進項目信息公開,保障市場公平競爭。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嚴格開展履約考核工作,推進信息共享、動態監管、聯合懲戒,維護水利建設市場秩序良性運行。

      2)工程運行管理完善工程運行管理體制。推進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管理責任制建設,完善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市縣監管體系,健全工程運行管理制度,推行水利工程管護運行市場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提升水利工程管護效能。推進工程管理精細化。編制全市水利工程管理手冊,全面普查河道、閘站等水利設施基本情況,構建精細化管理體系,推進工程管理智能化,全面提高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效率和水平。開展水管單位達標創建。繼續推進國家及省級水管單位、省級規范化管理小型水庫創建和復核工作。

      3)安全生產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水利行業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強化各專業領域安全監管責任落實,切實做到條塊結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完善安全生產制度體系。構建更加嚴密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強化安全監管隊伍建設,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安全生產水平。加強安全生產專項監督。強化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等重點領域安全監管,著力抓好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工作,推進安全生產監督監管成果管理和應用。

      4. 水旱災害防御

      貫徹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堅持建重于防、防重于搶、搶重于救,完善水旱災害防御組織,提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水利工程調度能力和水旱災害搶險能力,強化防汛搶險隊伍建設與物資儲備,提高水旱災害綜合防御能力。

      1)水旱災害防御組織建設建立機構健全、組織有力、運轉高效的市、縣、鄉三級水旱災害防御組織,完善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中心的防汛防旱責任制。落實防汛防旱工作職責,完善信息共享、會商決策、應急響應和聯動機制,建立工程巡查、汛前檢查、水毀修復等常態化工作機制。

      2)預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水文站網建設,推進基礎數據整合,完善聯合會商研判機制,提高水旱災害預測預報預警和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復核重要河湖庫防汛抗旱特征水位,修訂完善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編制宿遷市城市洪水風險圖,并接入江蘇省風險圖管理和應用系統。開展水旱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水旱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區域抗災能力和水旱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為科學開展水旱災害防御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完善調度管理制度體系,強化工程調度監督管理,構建區域、城市調度協調機制,最大限度發揮水工程綜合效益。

      3)防汛搶險隊伍建設與物資儲備強化搶險隊伍建設,定期組織開展防汛搶險演練,強化防汛搶險責任意識,提高搶險實戰能力,逐步構建規模適度、行動快捷、保障有力的防汛搶險隊伍。加強水旱災害防御物資儲備,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等防汛物資儲備管理新模式,探索智慧化管理和調運模式,構建分級儲備、種類齊全、結構完善、布局合理防御物資倉儲體系,提高物資倉儲管理水平和調運效率。

      5. 水土保持管理

      構建系統全面、務實高效的水土保持監管制度體系,強化水土保持三同時等制度落實,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加強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切實提升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和手段。

      1)提升水土保持監管與服務能力完善水土保持制度體系。完善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監督檢查等制度,建立完善水土保持行業監督考核體系,推動水土保持行業管理的精細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完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加強青陽徑流場、老濉河河流控制站,以及氣象站、林下蓋度監測樣地等站點運行維護,積極申報泗洪國家級水土保持監測站,提升水土保持監測能力。加強監管服務能力建設。完善市、縣(區)及鄉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機構,落實水土保持管理人員、工作經費、技術支撐,提高水土保持監管服務能力。

      2)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全過程監管規范開展生產建設項目監督檢查。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綜合運用現場檢查、書面檢查、互聯網+監管等水土保持監管手段,及時精準發現、依法嚴格認定和嚴肅查處未批先建未驗先投未批先棄等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加強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移動終端等先進技術,準確核實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進度、數量、任務完成情況和實施效果,科學評價工程實施情況和效益情況,提高工程的監管水平。

      6. 智慧水利建設

      強感知、增智慧、保安全主線為引領,推進空天地一體化水利感知網建設,全方位構建水利智慧監管平臺,實現核心業務智慧化應用全覆蓋,提升水利管理服務效能。

      1)加強智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空天地一體化水利感知網建設,完善水文站網、水源地、灌區渠首、重要水閘、泵站、堤防等信息化監測監控設施,運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視頻智能監控等手段,進一步擴大感知范圍,整合集成水利基礎數據資源,構建多維立體的管控云平臺,提升智慧水利調度能力。

      2)加強智慧水利業務系統應用推進水災害防御決策、水資源管理、農村水利管理、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水政執法、河湖長制、政務智能綜合應用等8大應用系統建設和運用,全面提升水利行業智慧化管理水平。

      四、實施安排

      (一)重大項目

      針對宿遷水利發展短板和薄弱環節,規劃實施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等一批強基礎、優布局、利長遠的重大骨干項目,爭取更多地納入國家和省規劃,依法履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全力以赴推進,力爭早日建成發揮效益,為宿遷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提供支撐和保障。

      防洪減災方面,重點實施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工程、推進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工程、推進淮西洼地治理工程及區域骨干河道治理工程等4項重大項目,提升我市淮河、沂沭泗兩大水系防洪標準和區域骨干河道排澇標準,構建高標準的骨干水網。

      水資源保障方面,重點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后續工程、古黃河生態富民廊道水利專項工程等2項重大項目,進一步提升我市跨流域、區域調配水能力,完善內部供配水體系,保障生活、生產、生態用水。

      河湖生態建設方面,重點實施駱馬湖宿遷大控制三角區生態建設工程、中心城市水系連通工程、兩湖退圩還湖工程等3項重大項目,進一步恢復湖泊水域面積、增強河湖連通性,改善河湖水生態環境,提高河湖生態顏值,滿足居民高品質生活需求。

      農村水利建設方面,重點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工程1項重大項目,打造以來龍灌區為樣板的現代智慧灌區,建成一批灌排能力強、生態環境好、用水效率高的中型灌區,全面保障糧食安全,助推鄉村振興。

      (二)投資估算

      十四五規劃總投資約272.8億元,其中防洪減災工程投資76.4億元,水資源保障工程投資60.9億元,生態河湖建設工程投資102.3億元,農村水利工程投資27.0億元,水利管理體系投資6.2億元。

      五、保障措施

      (一)堅持依法治水

      完善法規體系。修訂出臺《宿遷市河湖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等一批服務水利高質量發展需求的規范性文件,嚴格河湖保護、地下水管理等法律法規執行,推進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現代水利治理法規制度體系。

      強化依法行政。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深入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規范執法信息公開內容的標準、格式、渠道及方式,強化事前公開、規范事中公開、加強事后公開。規完善權責清單,堅持權責法定、權責透明、權責統一。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落實監管責任,健全監管規則,創新監管方式,加快構建權責明確、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簡約高效的事中事后監管體系。

      提升執法效能。推進執法資源整合,統籌行政處罰、行政征收等職能,合理劃分市縣水政監察隊伍的執法職責,推動執法力量下沉。持續開展河湖專項整治,切實加強日常巡查檢查,繼續推進河湖三亂整治、清四亂兩湖禁采等專項執法行動,提升河湖監管保護水平。加強執法能力建設,以執法隊伍、執法裝備為重點,進一步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為水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支撐和保障。

      (二)加強創新引領

      夯實人才保障。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堅持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以省“111人才工程等為重點,吸引更多水利人才到宿遷發展。加快人才結構步伐調整,突出水資源管理、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水生態保護、水政執法等領域。加強基層水利人才隊伍建設,爭取政府政策向基層傾斜,逐步提高基層水利人才隊伍專業技能。建立和完善繼續教育制度體系,加強與國家重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通過跟班學習、專家講學等形式,著力培養一批高層次水利人才隊伍。到2025年底,力爭全市水利系統職工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員占比達到55%,年齡50歲以下人員占比達到60%,中級以上技術人員占比達到35%

      強化科技支撐。健全水利科技制度體系,完善創新激勵機制,落實配套政策與措施,探索水利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強化以質量為導向的科研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術、科研力量,幫助我市謀劃爭取重大項目、推廣科研科技成果、提升行業監管能力,重點開展雨洪資源利用、洪澤湖周邊洼地治理等專題研究,不斷提升水利科技創新能力和貢獻水平,助力我市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

      (三)深化水利改革

      推進水利放管服改革。繼續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行政審批事項,推行水土保持、洪水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多評合一制度。簡化方案審批程序,優化不見面審批流程,構建標準統一的審批服務模式,提高審批效率。梳理行政權責事項,制定出臺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職能體系。

      加快推進水權改革。在洋河新區地下水水權交易改革試點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水權交易制度體系,探索地區間、行業間、用水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加強交易市場監管,規范水權交易流程,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保障率。推進古黃河生態富民廊道水資源優化配置管理體制改革,由市級統籌調配水資源、調度水工程,全面提高水資源的管控水平。

      深化農村水利改革。深化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落實責任主體,強化責任落實。創新管護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實行工程管理和維修養護分離,推行“多位一體”綜合管護。建立工程建設與管護機制同步落實制度,鞏固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成果,將農村水利管護工作納入深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和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范疇,建立穩定的工程管護資金保障機制,按照產權有歸屬、管理有載體、運行有機制、工程有效益等原則要求,破解農村水利工程管護難題,全面實現組織領導、水價核定、工程管護、用水管理、資金落實、績效考核“六個到位”。

      深化河湖長制實施。健全完善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障有力的河湖長制工作體制,分級分類細化實化河湖長任務,進一步明確河湖長履職標準,壓實細化鄉村河長責任,不斷提升河湖長履職效能。進一步完善總河長牽頭抓總、各級河長積極響應的上下聯動機制,從河長辦到有關職能部門及各職能部門之間的橫向聯動機制,以及區域共同治理管護河湖的整體聯動機制,不斷提升河湖管護水平。規范河長考核工作,完善落實《宿遷市河湖長制工作考評細則》,簡化考核程序,量化考核指標。推進建立各級河長管家庫,開展業務知識培訓、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建立跨界河湖聯合河長制度,建立聯合巡查、交辦、整改機制。

      (四)強化規劃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按照工作目標化、目標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節點化要求,確保中央、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在水利系統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加強政府對水利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正常銜接和工作協調,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共同推進的水利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水利改革合力,協同推進規劃實施。

      完善規劃管理。明確水利發展規劃、綜合規劃、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功能定位,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實行規劃編制目錄清單管理制度,明晰分類分級規劃審批權限。加強規劃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完善規劃編制、評估與滾動修訂機制,科學推進水利建設與管理。健全項目前期責任體系和管理機制,加大前期工作考核力度,提高項目前期工作質量。

      強化監督考核。建立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制定年度監督檢查計劃,創新監督方式方法,強化專業監督隊伍建設,全面提升監管能力水平。聚焦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重點監督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和重要工作的貫徹落實,實現對河湖空間管理、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水土保持、水利資金使用、行政許可等全方位監督考核,加強考核成果運用,做好正向激勵,嚴格反向問責。

      廣泛宣傳引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廣泛動員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水利現代化建設。加大水利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全民水患意識、節水意識、水資源保護意識。強化法治宣傳,推進互聯網+法制宣傳行動,增強全社會的水法治意識和觀念。實行政務公開,及時通報規劃建設進展情況和重大涉水問題,維護廣大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水利發展的良好局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最新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 欧美精品videosex极品| 国产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男男gay做爽爽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唯西川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91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公司|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白嫩光屁股bbbbbbbbb| 国产中文制服丝袜另类| 大战孕妇12p| 婷婷人人爽人人做人人添|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韩国三级电影网址| 国产精品国产国产aⅴ|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免费在线|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胸大的姑娘动漫视频|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高级别墅贵妇交换俱乐部小说|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avidolzhd| 扒开老师挠尿口到崩溃刑罚|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无毒不卡| 欧美八十老太另类| 亚洲黄色中文字幕|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线路| freesexvideo性欧美医生护士| 惩罚憋尿花蒂揉搓震动|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