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堤壩發生決口,要及時維護好口門,組織人力、物力,做好堵口復堤工作。
(一)堵口
堵口:堤壩受洪澇和臺風的襲擊,發生決口后,對口門進行封堵,簡稱為堵口。
堵口方法可分為平堵和立堵,必要時也可采用混合堵。堵口方法應根據口門過流流量、地形、河床土質、堵口物料以及堵口者對堵口方法的熟練程度等條件,綜合考慮選定。
1、平堵
平堵是由口門底部逐層填高封堵。堵口前先在口門兩端直接拋石籠、塊石,進行拋護,也可打排樁,樁后擋柴排,排后填土,做成裹頭,然后在口門中間打排樁架橋后在橋上或在船上進行平拋物料,沿口門底部逐層填高,直至堵口物料高出水面截堵水流。這種方法需要的材料、施工附屬設施較多,費用較大。它適用于水頭較小、河床易受沖刷的情況(圖3-26)。
圖3-26 平堵法示意圖
2、立堵
立堵是從口門兩端同時向中間進占。堤壩潰決后,先在決口兩端堤壩做成裹頭防護,再迅速拋石籠、塊石、柳捆和土料,向口門中間推進填筑。隨著口門逐漸縮窄,上下游水頭差增大,流速加大,將此口門稱之為"龍口"。龍口必須改用抗沖能力更大的物料和快速的施工設備搶堵,要連續作戰,一氣呵成(圖3-27)。立堵法施工方便,就地取材,費用較少。傳統上經常采用。但立堵進占到一定程度時,口門縮窄,流速增大,加劇了對河床的沖刷,因此口門合龍是堵口成敗的關鍵。立堵方式中,目前最為快速有效的是鋼木土石組合壩封堵決口技術。
圖3-27 立堵法示意圖
3、混合堵
采用立堵法堵口進占到龍口,龍口處水流湍急,繼續采用立堵有困難時,可先采用平堵法將龍口底部逐層墊高,使流量流速減少到一定程度后,再用立堵法合攏斷流,拋土袋或填筑土戧閉氣。平、立堵結合效果好,費用省,為一般堵口工程所采用。
當口門上下游水位差較大時,可在下游適當位置,再填筑一道壩,亦留有口門,使總水位差分為兩級,減少原壩上下游水位差,以便于封堵(圖3-28)。
圖3-28 正壩、二壩堵口示意圖
沉船等堵口也是一種有效方法。搶堵措施:先在決口兩側灘地上用船打樁拋草(土)袋進占,口門縮窄到一定寬度時,下沉一條裝滿塊石或土袋的船只,并在船的迎水面拋投土袋合攏斷流;在土(袋)捻迎水面鋪放大帆布,并拋土袋壓重閉氣,然后加固土捻。為確保土捻安全,最后在上游可再加筑一道草袋土捻,在兩道土捻之間,用土填實聯成整體。
(二)復堤
1、堵口復堤
堵口截流的堤壩,一般壩體矮小,質量較差,達不到防御洪水的標準,因此在堵口截流工程完成后,緊接著要進行復堤。現就復堤工程的設計標準、斷面、施工方法及防護措施等簡介如下:
(1)堤頂高程要恢復原設計標準。由于堵口斷面堤身不實,堤基也易滲漏,背水坡可能還有坑潭,所以復堤堤頂高程要有較富裕的超高,還要備足汛期臨時搶險的物料。
(2)斷面設計應恢復原有斷面尺寸。為了防止堵口處存有隱患,還應適當加大斷面。斷面布置常以截流堤壩為后戧,臨河填筑土料,加大堤坡。
(3)堤防施工,首先對周圍土料場進行必要處理。如因決口后土壤含水量大時,可先在土料場開溝濾水。筑堤時,臨水側用粘土,背水側用砂性土。堤身填出水面后,要分層填土、碾壓或夯實,要嚴格按設計的質量要求施工,確保工程質量。
(4)護坡防沖。堵口復堤段,是新做堤防,未經洪水考驗,又多在迎流頂沖部位,所以,還應考慮在新堤上作護坡防沖工程。水下護坡,以固腳防止坡腳滑動為主,水上護坡以防沖、防浪為主(圖3-29)。
圖3-29堵口復堤斷面示意圖
2、汛后復堤
汛后恢復水毀工程的復堤工作,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針對汛期出險和搶險的實際情況,通過汛后檢查、測量,對堤防斷面受損的要按原斷面或大于原斷面進行修復;出險的堤段,要對出險部位進行全部或局部開挖加固處理。
(2)復堤前將搶險時堆放在堤上的物料、打入堤身的木樁、填入堤坡的臨時性反濾材料等務必清除干凈,以免造成隱患。
(3)提出復堤計劃及質量要求;組織施工隊伍,按計劃施工;按設計和施工質量要求進行驗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