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路充電綜合體建有14臺160千瓦直流快充樁、2臺60千瓦V2G充放電樁等設備,可同時滿足30余輛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充電需求;
在宿遷“智改數轉網聯”政策加持下,大亞木業(江蘇)有限公司全套引進技術水平全球領先的生產線,同步搭建設備數據采集云平臺等系統,實現生產效率提高50%、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降低7%;
繼2023年全市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后,2024年高端紡織產業產值達1018.2億元,綠色食品、新材料產業今年也將向千億級規模挺進;
……
數據是最有力的語言,講述著宿遷綠色發展的故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宿遷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正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分答卷。
恪守“生態為歸宿”的宿遷,始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加快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這幾年,耿車從“垃圾鎮”到“生態鎮”這一精彩蝶變被省內外各大媒體爭相報道。“耿車的精彩蝶變充分彰顯了‘兩山’理念的實踐偉力,要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省委書記信長星深入了解當地產業轉型、人居環境改善帶來的深刻變化后,感到十分欣慰。
20世紀80年代,“窮則思變”的耿車人引進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產業,探索出以“鄉辦、村辦、戶辦、聯戶辦”四輪齊轉、“集體經濟、個體經濟”雙軌并進為內核的“耿車模式”,發展駛入了快車道,但也在向“金山銀山”的狂奔中失去了“綠水青山”。2012年,耿車鎮被原環保部列入全國八大重點環境整治區域。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何方?
宿遷在“兩山”理念指引下,痛下決心、全面轉型,積極破題、解題、答題。在按照“徹底禁、禁徹底”要求,終結低端污染產業的基礎上,統籌推進產業轉型、美麗鄉村建設、社會治理創新等,實現“綠富同興”。
耿車的成功轉型,推動“兩山”理念在宿遷加快落地。全市上下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定不移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
從天天“盼藍天”到常常“拍藍天”,宿遷精準治污,持續改善生態環境。2024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為38.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優良天數比例達80.9%,同比提升9.4個百分點;5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優Ⅲ水體比例達96%;全市納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7條黑臭水體均已完成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
變廢為寶,宿遷統籌謀劃,加快綠色低碳轉型。“8個塑料瓶能做一件Polo衫,28個塑料瓶能做一件沖鋒衣。”在泗陽縣盛虹新材料產業園,全球首條再生纖維產業鏈每天都在上演“魔法”故事——經過全自動紡絲設備的拉絲、并絲等工序,每天有2500萬個廢舊塑料瓶被加工成高品質再生聚酯纖維,廣泛用于服裝、家紡、航空等領域。
在以循環經濟為抓手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之外,宿遷探索推廣“能源島”模式,將綠色實踐延伸至能源體系。比如,宿遷逸達新材料有限公司創新采用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將熱效率提高到92%,每小時可生產660噸蒸汽,不僅滿足自身需求,余熱還通過地下管網為園區12家企業集中供能。
值得關注的是,宿遷正探索建立減污降碳成效掛鉤等生態補償機制,積極爭取國家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域試點,真正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近日,記者走進江蘇三元輪胎有限公司的高性能全鋼子午線輪胎智慧工廠,數臺自動駕駛的智能運輸車運送著輪胎生產原料,剛下生產線的輪胎在空中“行走”,經智能分揀后進行下一步“體檢”。在這里,一條成品輪胎的誕生只需40分鐘左右。
從“制造”到“智造”,不僅僅是字面上的變化,更是發展理念、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的全面革新。作為宿遷本土“老牌企業”,江蘇三元輪胎有限公司的“華麗轉身”,折射出宿遷推動傳統產業煥新的“不遺余力”。
搶抓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機遇,宿遷全面推進傳統產業煥新三年行動,深入開展產業結構優化、設備更新改造、產品提檔升級等七大行動,“一鏈一策”推動傳統產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其中,大力度、高質量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就是重要一招。“我們堅持政策引導,構建協調聯動的系統化推進機制;突出標桿引領,打造帶動有力的多層次示范體系;建強基礎支撐,夯實高效聯接的數字化支撐底座。”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圍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宿遷始終堅持工業強市、產業興市不動搖,持續實施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年行動,聚焦產業主體、鏈條、集群、生態“四個維度”,持續完善“615”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
了解了傳統產業“存量煥新”,再來看宿遷新興產業“增量壯大”、未來產業“變量突破”。
在新興產業層面,宿遷審時度勢,將原來的“6+3+X”產業體系優化調整為“615”產業體系,由新能源、高端紡織、綠色食品、機電裝備、綠色家居、新材料六大產業集群,引領膜材料、晶硅光伏、激光光電、化學纖維等15條產業鏈,促進新興產業集群突破。
在宿遷經開區,有一條知名的“光伏大道”——上海路。難以想象,僅這條路兩側就集聚了天合光能、阿特斯、龍恒新能源、正信光電等新能源行業全球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宿遷新興產業發展勢頭由此可見一斑。
在未來產業層面,宿遷積極對接省“10+X”未來產業體系,積極布局前沿新材料、氫能與儲能、第三代半導體、虛擬現實等領域。
剛過去的2024年,宿遷就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上榜江蘇獨角獸和瞪羚企業29家、創歷史新高,新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350家,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8家……
從“向‘新’而行”到“‘新’潮涌動”,如今的宿遷,經濟綠色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綠色發展勢頭強勁。
低碳生活漸成宿遷新風尚
透水路面、雨水塘、植草溝、雨水花園……宿遷運河灣公園作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將低碳處理技術體現到各個角落。每逢雨天,鋪設透水混凝土路面的公園道路,就會快速把雨水“喝掉”,并排放至旁邊的生態水池,用于平時樹木的澆灌,大大提高了公園的生態涵養功能。
按照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理念, 宿遷自2017年起,啟動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對城市進行低碳改造,因地制宜推進海綿型城市水系統、園林綠地系統、城市道路系統、建筑小區系統“四大系統”建設,為群眾綠色低碳生活創造有利條件。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宿遷各地、各部門統籌城市建設與管理、文明宣傳與教育等方面工作,積極引導全社會行動起來,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綠色低碳生活漸成新風尚。
綠色消費越來越受青睞。“我們全家都想換個新空調,綠色家電不僅能耗低,換新補貼也更高!”家住宿豫區豫新街道眾大·上海城小區的王甫說。
綠色出行更加受歡迎。駕駛新能源汽車、乘公交、騎自行車接駁、城市CityWalk……與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同步,宿遷大力完善城市公交和交通路網,優化出行交通環境,綠色出行已成為多數人的心聲。
垃圾分類成為市民行動自覺。記者了解到,宿遷去年新增“四分類”小區171個,今年還將施行《宿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以前廢紙箱、廢塑料袋都是跟餐廚垃圾混在一起直接扔,現在小區有了垃圾分類站,可以回收再利用,我們還能得積分兌換生活用品。”說起垃圾分類的好處,家住宿城區雙莊街道月亮城小區的吳晶晶贊不絕口。
綠色節約理念成為普遍共識。購物時自備布袋,用餐盡量做到光盤,很多園區、企業、社區、學校還創新開展綠色、清潔、低碳引領行動……全社會加快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
綠色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也是宿遷發展特色優勢。錨定目標,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一定能打造出富有新內涵、展現新形態的“江蘇生態大公園”,繪出“美麗中國”的宿遷畫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