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宿遷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2021-2035年)》政策解讀 | ||
索引號 | 000000001/2024-00509 | 分類 | 政策文件及解讀 ??土地 ?? 其他 |
發布機構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發文日期 | |
文號 | 關鍵詞 | ||
文件下載 | |||
時效 |
《宿遷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2021-2035年)》政策解讀
一、編制背景及過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構建新時代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宿遷深入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系統部署和有效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提升宿遷市國土空間生態品質,全面打造高顏值的江蘇生態大公園。宿遷市資規局根據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20〕45號)和《江蘇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加快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蘇自然資發〔2020〕187號)文件要求,于2021年3月啟動了《規劃》編制工作,在編制《規劃》過程中,多輪征求各縣(區)政府、新區(開發區)管委會和市直相關部門意見,并通過市政府第二十五次市區規劃方案會審會和市規劃委員會2024年第三次會議審查,于2024年5月11日經市政府批準實施。
二、總體目標和主要內容
《規劃》范圍為宿遷市全域,總面積8524.33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規劃》以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為總體目標,闡明了宿遷市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主要目標與總體格局,明確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點區域、重點任務,部署重點工程,是一段時期內市域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總體安排。同時是指導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編制、布局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重要依據。
《規劃》共有現狀與形勢、總體要求與規劃目標、生態保護和修護格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任務、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資金估算與實施效益、保障機制等七個部分內容。
(一)現狀與形勢。梳理了宿遷市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和自然資源概況,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境質量類型、生態連通性、生態穩定性等方面對生態本底進行評價,總結了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分析了主要生態問題和存在的機遇挑戰。
(二)總體要求與規劃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學編制、突出特色,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統籌協調、加強銜接,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規劃原則,確定規劃目標。立足“江蘇生態大公園”發展定位,構建生態保護和修復安全格局,劃定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區域,布局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增強生態、農業和城鎮空間碳匯能力,優化生態網絡連通性,完善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與管理體系。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實現宿遷市生態系統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全面增強、生態空間管控和保護力度進一步增強、生態系統自然恢復能力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監測、監管、評估體系更加完善,生態服務功能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生態保護和修復格局。結合宿遷市現狀生態本底、資源狀況和城鄉發展格局,以生態和資源環境問題為導向,從生態保護修復的系統性、關聯性、空間性和功能性出發,充分發揮“兩河兩湖”的地理優勢,構筑“一帶五區”的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總體格局。“一帶”為京杭大運河和古黃河構成的兩河生態保護修復帶;“五區”包括東部農田河網綜合保護修復區、西部平原崗地生態涵養功能提升區、南部洪澤湖濕地綜合保護修復區、北部駱馬湖水生態綜合保護區、中部城鎮人居環境綜合提升區。
(四)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任務。在充分銜接《宿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基礎上,系統謀劃確定生態質量和修復治理兩類共18項目標指標體系。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602.2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少于543.02萬畝,全市濕地保護率不低于54.82%,林木覆蓋率穩定在29.84%,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5%,中心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5平方米/人,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070.97平方千米,重要河湖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重要河湖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目標要求。
(五)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以“一帶兩湖、五片八水多廊”的全域生態大公園格局和“一帶五區”的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總體格局為基礎,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整體規律,劃定“兩河、兩湖、一城、一崗”六個重點區域,針對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系統安排部署森林植被修復等12大類83項重點工程。布局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增強生態、農業和城鎮空間碳匯能力,優化生態網絡連通性,完善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與管理體系,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
(六)資金估算與實施效益。建設過程中堅持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證重大工程順利實施。把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項目分期納入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工程建設資金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綠色基礎設施等相關資金的整合,加大對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建設。《規劃》實施后,將從提升宿遷市生態系統安全保障、系統提升生產生活環境與水安全保障能力、整體提升生態系統服務、樹立全社會生態生產和生態生活意識、改善投資環境和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宿遷市生態綠色發展等方面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七)保障機制。深入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按照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創新政策體系、深化技術支撐、強化監督評估、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激勵約束并重、多元參與、全過程監管的實施保障體系,全面支撐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實現和重點工程落實,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