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工作部署,動員全市上下緊密結合宿遷實際,切實抓好改革任務推進落實,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際成效,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宿遷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市委六屆九次全會各項部署進一步落到實處,從今日起,本報推出《學習筆談》專欄,刊登部分縣、區和市直部門負責人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撰寫的學習心得文章,暢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市委六屆九次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和思路打算。敬請關注。
市委六屆九次全會緊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要求,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宿遷新實踐的沖鋒號,發出了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的蹄疾步穩,為全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繼續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的動員令,為我們明確了前進方向,激發了干勁闖勁。
作為宿遷中心城市的“半壁江山”,宿豫歷來就有改革創新的基因。回望過去,從20世紀50年代“旱改水”,到70年代“農業學大寨”,再到80年代“二次趕江南”,我們不斷突破思想和體制束縛,走出了一條切合蘇北實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發展之路。立足當下,我們堅持用好改革“關鍵一招”,致力補短強弱、彰顯特色優勢,全區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總產值分別是建區時的10倍、20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全市最高。展望未來,我們將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牢牢把握“多占份額、多進位次、多作貢獻”的發展追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科學布局實施一批對于宿豫發展最為緊迫、具有引領性意義的改革事項,著力推動改革再出發、實現改革新突破,當好全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軍,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宿豫新篇章。
一、在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中彰顯改革力量。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統籌推進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年行動,持續完善以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國家標準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機制,完善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和工作體系,建立氫能、新型儲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發揮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引領帶動形成更多新的增長極。深度推進數實融合。堅持以產業數字化為主切口,接續實施“智改數轉網聯”行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堅持以數字產業化為主目標,壯大直播電商、數據服務、數字金融、跨境電商等地標產業,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水平,積極爭創省級數字經濟特色產業園。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實施服務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完善規上、十億元、百億元平臺等企業梯度引育機制,全面提升服務業經濟貢獻度。推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等產業在“微笑曲線”兩端補鏈,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機制,強化首發經濟政策供給,進一步釋放生活消費增長潛力。持續壯大工業經濟。找準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的定位作用和比較優勢,精心繪制重點產業鏈精準合作圖,建立產業鏈補鏈延鏈項目庫,積極探索高質量招商引資新模式。堅持“五率齊抓”,持續完善項目引建全鏈條全流程閉環推進機制,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建設、投產達效。
二、在服務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中釋放改革紅利。推動“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各展其長、同向而行,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充分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不斷完善市場準入、信用監管等制度,全面落實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落實公平原則和保障合法權益,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吸引更多外資企業落戶發展。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統一規范、信息共享的招標投標和政府采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實現項目全流程公開管理。完善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等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深化要素保障改革。大力推進土地增減掛鉤和耕地占補平衡,持續深化“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積極探索“標準地”改革,做到“好項目落戶不缺土地、好產業發展不缺空間”。落實水、能源、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推動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三、在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中拓展改革深度。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暢通教育與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堅持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一體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等改革,深化集團化辦學、合作辦學等模式,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推動高中階段學校精品化發展,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打造“學在宿豫”品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科技企業全周期成長培育機制,積極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加快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探索“全過程創新、全要素集聚、全鏈條加速”的科技載體建設運營機制,建強用好宿遷大學科技園,全力爭創省級大學科技園。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樹牢“大人才觀”,大力推進人才協同發展“引豫工程”,積極探索柔性用才等,不斷深化創新人才發展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探索以創新能力、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全面激發科研活力。
四、在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中提升改革質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進一步構建城、鎮、村三級聯動發展體系,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健全精致城市建設管理導則體系,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推進“金三角”等片區組團開發,滾動實施中心城市建設重點工程,加快建設中心城市東部活力新城。高水平推動農村領域改革。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統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小田變大田”等改革試點,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更好用活鄉村土地資源。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確保人力物力財力等保障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圍繞“白羽肉禽、優質秈米、綠色果蔬”全產業鏈條,持續完善“產加銷”“農文旅”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做精做足“土特產”文章。積極開展“強村公司”試點,大力實施強村富民“四類”項目,深入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宿豫路徑。
五、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把牢改革方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完善改革落實的閉環機制。系統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實施項目化、清單化、平臺化管理,健全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推進、督察、評估全鏈條跟蹤機制,落實區、鄉兩級領導掛鉤聯系重點改革制度,推動全區上下把改革任務牢牢抓在手上。建強引領改革的戰斗堡壘。全域深化基層黨支部“標準+示范”建設,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以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保證各項改革任務全面落地。深化“一委兩站五崗”“把支部建進小區”等特色做法,打造更多叫得響、有影響的黨建標桿品牌。錘煉善于改革的干部隊伍。健全完善干部“選育管用”全鏈條,深化一線考察干部機制,切實把敢為善為、擔當盡責的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弘揚“四敢”精神,激發“五股干勁”、整治“八種突出作風問題”,完善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制度體系,細化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做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殷其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