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泗洪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前不久,泗洪縣的自然資源生態產品“綠票”交易機制,入選自然資源部“節約集約示范創新典型案例”,成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的典范。這一機制落地以來,已累計完成5筆“綠票”交易,總額達116.81萬枚,撬動生態修復資金超200萬元。
在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今天,“綠水青山”已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觀,而是蘊含著巨大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寶貴財富。“綠票”,就是泗洪縣因地制宜,精心設計的生態補償與投資工具。
什么是“綠票”?具體而言,當泗洪縣域內符合條件的國有建設用地出讓時,因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且未來產生污染物需要治理,競得人需從泗洪縣生態產品交易平臺購買“綠票”。每一枚“綠票”對應1元生態修復資金,競得人購買“綠票”,不僅是為生態修復預先“買單”,還能獲得15年生態修復項目收益權的80%,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回報的有機結合。
江蘇甲等包裝有限公司購買了首單“綠票”。公司法定代表人潘浩回憶道:“當時購買‘綠票’確實增加了一筆支出,不過細算下來,其實獲益不少。我們花5萬元購買綠票,又憑借‘綠票’從銀行貸出4萬元,這對公司的流動資金基本沒有影響。更重要的是,未來我們還能享受一定比例的總收益分成,這無疑是一筆劃算的長期投資。”
同樣購買了“綠票”的泗洪洲億置業有限公司行政總監張淑靜說:“我們購買‘綠票’,主要是看中了其背后有楊樹等實物資產作為支撐。雖然‘綠票’項目獲利相對較慢,但有專業人員看管、專業技術加持,還有國有信譽保障,讓我們覺得很放心。”
如今,泗洪縣“綠票”交易機制已在生態、經濟、民生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該機制實施以來,泗洪縣馬浪湖林場68.65畝楊樹林收益權出讓引入資金108.29萬元,村民通過林木管護、林下種植小麥和金針菜獲得雙重收入;柳山湖生態市集年交易額達200萬元,帶動12戶農戶增收33萬元;泗洪生態蟹2023年出口創匯731.54萬美元,養殖戶畝均增收4000元以上……
泗洪縣在用地出讓中實施“綠票”交易,是宿遷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宿遷堅持多點發力,持續加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頂層設計,不斷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開創全國地下水水權交易先河,實現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讓“死水”變“活水”,為保障農業灌溉用水與工業用水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發放全國首筆“VEP花木生態價值貸”,將花木產品蘊含的生態價值轉化為企業發展的資金動力,助力沭陽等地區的花木產業做大做強;發放全市首筆“水權貸”,解決了企業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方面的融資問題……當前,宿遷正一步步拓寬“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自然之美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記者 李文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