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以來,全市1815名民輔警全面融入5017個網格之中,梳理管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1856起,有效激發基層共治新活力——“警網融合”繪就基層治理“新楓景”
宿遷網訊(記者 吳兆剛)“現在的騙子居然能用AI語音模仿親人的聲音,連方言都能偽造,太不可思議了!”近日,在宿城區蔡集鎮王莊村召開的反詐課堂上,村民趙女士聽完蔡集派出所民警牛偉的案例講解后連連驚嘆。
“網格員在走訪中發現,農村中老年群體信息接收滯后、防范意識薄弱,容易成為詐騙目標,于是我們聯合網格民警,開展‘靶向宣防’。”蔡集鎮黨委委員、政法委員丁俊力說,為筑牢安全防護墻,蔡集鎮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機制,將“民警+網格員”組成“平安拍檔”,讓民警定期走進社區開展各類宣傳,形成“數據共享+精準宣防”的“警網融合”雙循環。
“民警和網格員建立聯合巡查、信息共享、應急聯動的工作閉環,網格員在走訪中精準識別隱患苗頭,民警第一時間介入處置疑難問題。”牛偉介紹,這種網格員“下單”,民警“接單”的“警網融合”協同模式,已推動化解鄰里糾紛、安全隱患等民生問題130余起,真正把風險消除在網格單元里。
今年初,宿遷市印發《深化“警網融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將社區網格與社區警務進行一體化管理,按照不跨網格邊界、一個警格覆蓋若干個社區(村居)網格的要求,繪制“警網融合”力量配置圖,實現網格和警格相互對應、有效對接。
從“各自為戰”到“并肩作戰”,“警網融合”機制正悄然重塑鄉鎮治理脈絡。民警深入基層網格,讓風險防范更精準、矛盾化解更及時、服務觸角更深入。如今,更多“警網融合”的故事正在發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平安動能。
近日,接過網格民警送上門的新身份證,宿豫區陸集街道利民社區居民王成來連聲感謝。“身份證一丟,醫保也沒法辦理。我已經80歲了,腿腳不方便,現在民警上門服務,問題都解決了。”王成來說。
目前,陸集街道4個社區全部建立了融網格治理、矛盾調處、便民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治中心,通過選派4名優秀民警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讓民警從以前的“進社區”轉變為“在社區”,由“外來力量”轉變為“內生動力”。
宿豫區陸集街道黨工委委員、政法委員張成軍說:“自民警到社區開展工作以來,民警和網格員一起化解矛盾200余起。”“警網融合”不僅做到了“零距離”服務群眾,還讓群眾的矛盾糾紛在“家門口”就有人調解和解決。
在民警到基層“網格”報到的同時,我市還創新推進“云網格”建設應用,市、縣兩級綜治中心部署“云網格”阡陌平臺,將基層干部、政法干警、網格員等力量匯聚到“云網格”,打造綜合治理“平安崗哨”,做到“人民群眾在哪里、綜治工作就跟進到哪里”。
“我上周在網上訂了機票,今天接到電話,對方自稱是民航公司客服。她說,航班因故延誤可以改簽或申請退款,只要提供銀行卡號并轉入100元錢,把收款碼發給她,就能得到一筆補償金。這會不會是詐騙?”近日,沭陽縣夢溪街道南嶺社區南嶺小區網格員張賢在“云網格”微信群內接到求助。在進一步了解情況后,張賢緊急聯系了社區民警,并告知了相關情況。
“要通過官方渠道訂購機票、火車票,遇到問題一定要通過官方渠道核實,避免上當受騙……”社區民警沃宇航在了解情況后,借助“云網格”阡陌平臺中的通知功能,向居民開展反詐宣傳,并在“云網格”微信群內轉發了幾個典型案例和反詐小視頻,進一步增強廣大居民的反詐意識。
變“坐班式”為“上門式”,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協作”,“警網融合”將警務資源引入基層治理當中,實現警務服務功能前置。
目前,全市1815名民警、輔警全面融入5017個網格中,一體化運行,統籌開展工作。以鄉鎮(街道)綜治中心為樞紐,構建“網格‘吹哨’、警員報到,警格推送、網格核查”工作機制,建成標準化“警網融合”工作站50個,常態化排查風險隱患,筑牢平安穩定第一道防線。今年以來,全市共梳理管控疑難復雜矛盾糾紛1856起,有效激發了基層共治新活力,打通了警務資源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