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市洋河新區洋河鎮新南園社區的一間工作室內,“90后”的楊光正在使用機器切割木材,他的妻子李想正在耐心地回答客戶咨詢的問題。這對年輕的夫妻正以實際行動,讓傳統木作技藝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生機。
1994年出生的楊光,自小就與木作技藝結緣。在楊家老宅的木工房里,祖父手中翻飛的刨子、父親打磨木器時專注的神情,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也在他的心中種下了傳承木作技藝的種子。
大學畢業后,楊光回到家鄉的一家發電廠工作。每天下班后,他都會鉆進自己的小木工房里,在刨花與木屑間尋找心靈的慰藉。從榫卯拼接到雕花工藝,他沉浸其中,反復練習。
“他的眼里只有木頭!”李想笑著說,言語間滿是對楊光的理解與支持。
2023年,楊光的五爺爺突然離世。“以前總覺得還有很多時間向長輩們學習,結果發現那些尚未學完的技藝、未曾記錄的口訣,正隨著他們的離去而一點點消失。”楊光說。
如今,楊光的爺爺輩僅有四爺爺楊定忠在世。因為老人的聽力衰退,所以在每次交流時,楊光都要湊到老人的耳邊大聲說話。看著老人渾濁的雙眼和不再靈活的雙手,楊光知道,這份傳承的重擔必須扛起來。
2024年,市洋河新區啟動傳統手工藝扶持工作,這讓楊光有了更多信心。經過深思熟慮,2024年底,他毅然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木作事業。
在楊光辭職之初,親友們紛紛質疑:“木工活越來越沒有市場,你拿什么養家?”面對質疑,楊光沒有多言,而是默默地行動起來。他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注冊了賬號,發布展示自己作品的視頻。從線條流暢的花器擺件、憨態可掬的卡通玩偶,到精巧的木馬、溫潤的木梳……每一件作品都傾注了楊光的心血與創意,承載著他對傳統木作技藝的獨特理解。
除了發布視頻,楊光還積極嘗試直播。在屏幕里,他既是專注的匠人,又是耐心的講師;他一邊制作木器,一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起初,直播間里只有幾十名網友,評論區偶爾有網友提問。但是,隨著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完成,越來越多的網友被他的匠心吸引,在線觀看人數與粉絲數逐漸增多。
當精美的木質花器在鏡頭前緩緩旋轉展示時,細膩的紋理與獨特的造型驚艷了眾人;當木質玩偶在機械的驅動下做出俏皮可愛的動作時,直播間里稱贊的留言一條接著一條。對于楊光而言,曾經的質疑聲,化作了前行路上的回響。
如今,李想也辭去了工作,與楊光一起經營這份事業。楊光專注于木器創作,李想則負責網店運營,夫妻二人分工協作,為傳承木作技藝貢獻力量。
“現在是打開市場的階段。”楊光說,只有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木作技藝的魅力,才能讓這門古老的技藝真正煥發生機。
在楊光看來,傳承不是對傳統進行“復制”,而是要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開啟了自我提升的征程:報名參加美術與雕塑課,系統學習美學原理;學習CAD制圖軟件使用技巧,讓傳統木作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融合;將大學時掌握的結構力學、人體工程學等知識運用到創作中,賦予作品科學與藝術交織的魅力。
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楊光的木作事業穩步邁上新臺階。從祖輩手中的農具到年輕人追捧的藝術擺件,楊光用雙手詮釋著新時代匠人的傳承與創新。在木屑紛飛間,古老技藝在這對年輕夫妻的努力下,綻放出獨特的光芒。那些被精心雕琢出的木器,不僅承載著楊家五代人的匠心,更寄托著傳統木作技藝走向未來的希望。
采訪手記:楊光夫婦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傳統技藝的傳承不是故步自封的堅守,而是在創新中尋找破局之路。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會動的木雕作品吸引時,當孩子們驚嘆于榫卯結構的精妙時,那些散落在木屑與刨花里的文化基因,會在新時代的土壤里重新萌發。(云春燕 徐歡 王章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