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清晨,微光灑向泗洪縣雙溝鎮中潼村,張發生握著篾刀坐在自家小樓前,刀刃落處青竹應聲綻開,數十載光陰凝在老人手背隆起的筋脈里。清晨的露珠滴在張家小樓前的竹料堆上,激發了沉睡的竹香,見證著跨越半個世紀的匠心傳承。
“嗤嗤”聲不斷從小院傳來,老人手中的刀不停地升起又落下,竹屑紛揚間,那些毛竹經他指尖一撫,便化作細密柔韌的篾條。作為村中僅存的三位篾匠之一,張發生自少年時期便跟隨父親習藝,將歲月傾注于竹編事業,書寫著一段關于竹編工藝傳承的故事。
“竹編制作需經劈篾、磨篾、分篾、設計、編織、打磨六道核心工序。其中,劈篾是最考驗手藝人功力的環節?!崩先耸种械捏稄淖笙蛴掖绱缫苿?,不一會兒,6條粗細均勻的竹絲輕輕散落。在張發生的記憶里,篾刀劈開竹篾的“嗤嗤”聲是他童年最動聽的歌謠,自小就與篾刀打交道的他,如今閉目便能精準劈出細密均勻的竹條。
在張家的小院中,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竹編成品,從竹籃、竹篩等農用器具,到斗笠等生活用品,每件作品都凝結著匠人的智慧。村中曾盛行的斗笠制作堪稱竹編“活化石”,其工藝包含模具編織、材料分層、裝飾鑲嵌等復雜流程。四十年前,中潼村村民多以此為業,蘆葦葉與桐油紙交互成詩,創造出兼具實用與審美的雨具。張發生撫過一件中潼斗笠的骨架,竹篾夾層里用以裝飾的銅鏡已蒙上綠銹?!八氖昵?,這樣的斗笠能換2斤細糧。鼎盛時期,全村男女老幼都在編織這種‘移動的晴雨亭’。”張發生說。
如今,竹籃、竹篩等產品還有一定的市場,尤其是竹篩。泗洪當地獨特的婚俗傳統,為竹篩注入生機。紅綢裝點的喜篩在檐下輕輕晃動,篩眼間透過的陽光碎成“一地銅錢”。泗洪婚俗中,新人的婚車總要掛一個貼著“喜”字的竹篩,這個傳統讓老篾匠的訂單量保持相對平衡。“村里有個老人從我這里購買了10個竹篩,留作以后自己的后輩們娶親備禮時使用?!睆埌l生將新編的喜篩浸入桐油,金黃的液體順著竹篩的經緯滲入時光的縫隙,這種文化符號的延續,為傳統竹編工藝提供了生存土壤。
盡管手藝精湛,張發生仍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竹編正面臨著時代的挑戰。目前,他的竹編成品主要通過傳統零售模式銷售,平均售價在30元左右。竹編產品的實用功能弱化后,產品逐漸轉向工藝收藏屬性,但設計創新對匠人而言已成難題?!耙驗椴毁嶅X,很多人已經放棄這門手藝了,全村包括我在內只剩三個老伙計還在堅持?!睆埌l生感慨道。
“以前,中潼村家家戶戶都會編,現在會的人很少了。我一年賣500件賺的錢,抵不上年輕人半年的工資。”手撫著新劈的竹絲,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眼中有些濕潤,眼角皺紋中藏著對竹編工藝未來發展的擔憂。
“我們嘗試了許多辦法,開直播間、找投資人,但收效甚微,中潼竹編仿佛被困在了這里?!敝袖妩h支部書記潘加國對竹編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他不愿竹編工藝困在發展困境里而淡出人們的視線。面對困境,中潼村一直在等待轉機。潘加國表示:“去年6月,在泗洪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的扶持下,張發生的竹編工坊被列為‘非遺工坊’,來此處參觀的人漸漸增多了,中潼斗笠和竹編的聲音漸漸被更多人聽見?!?/p>
采訪手記:
竹編工藝的發展困局映出了農業發展的脈絡,時光列車急速掠過,催著農耕文明發出“現代化”的鳴笛聲。困局中的老手藝是農業文明演進的證明材料,而總有匠人在困局中尋找共生法則。(徐歡 云春燕 王章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