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這份工作小半年了。這份工作不僅能掙錢,還不耽誤照顧家庭。”6月15日上午,在泗洪縣青陽街道陽光社區的扭扭棒臨時工坊內,居民王芳芳笑著說。一根根彩色扭扭棒在她的手中靈活翻飛,不一會兒就變成栩栩如生的花束。
據了解,該工坊共吸引了50余位居民加入,每人日收入50元至120元。
“最近正好趕上中考,寓意‘一舉奪魁’的向日葵花束訂單量大幅增加。”該工坊負責人李梅表示,目前正計劃將工坊搬至更大的生產場地,讓大家集中生產,既能保證產品質量,又能提高產量。
就業不用去遠方,家鄉就是好地方。為全面提升城鄉公共就業服務的便捷度和可及性,2023年,我市出臺《宿遷市“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設標準和服務規范》。我市按照“科學謀劃、科學推進、科學突破、科學求實”的原則,扎實推進“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設。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35家“家門口”就業服務站,促進8910人就業,其中就業困難人員3480人。
“我們堅持‘站點靠著困難群眾建,服務跟著實際需求走’的選點理念。”宿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設涉及政府職能部門、鄉鎮(街道)、社會團體、人力資源公司等。在“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設過程中,各方相互配合,制定共贏措施,讓就業服務更具溫度、就業對接更具精度、就業宣傳更具廣度。
宿遷各地立足區域產業特色,精準對接群眾就業需求,通過引進優質產業項目,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出家門就可進廠門,形成增收致富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以前在外地電子廠打工,現在步行幾分鐘就能到‘家門口’的工廠上班,月收入四五千元,還能照顧孩子。”近日,在宿豫區關廟鎮和平村的宿遷市萬奧科技貿易有限公司,張鳳紅一邊熟練地組裝著酒吧燈一邊高興地告訴記者,如今,村里像她這樣回鄉就業的村民不在少數。
張鳳紅所在的公司是關廟鎮重點打造的7家“強村公司”之一。“公司目前帶動就業500余人次,促進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22%。”宿豫區關廟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管艷君說,接下來,鎮政府將加大企業幫辦力度,積極拓寬產品銷路,力爭年內再建成2家“強村公司”,帶動更多村民就業。
從“背井離鄉”到“家門口”就業,變化的不僅是就業方式,更是鄉村振興的新氣象。今年,宿遷將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農旅融合、直播帶貨等新業態,開發鄉產、鄉食、鄉宿、鄉游產品,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就業項目,新建“家門口”就業服務站10個,力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左右。(記者 孫安 姜東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