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遷市港口集團與上港集團達成ICT(內陸集裝箱碼頭)2.0項目合作。該項目通過將上海港外貿空箱資源前置宿遷港,讓企業在宿遷港直接進行貨物進出口操作,不但通關效率大幅提高,而且較陸路運輸相比,物流成本節約30%至40%,單箱碳排放降低30%以上。
上海港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ICT模式通過與主流航運公司合作,形成“空箱調運—裝箱—運輸—報關”全鏈條服務能力,實現“進入ICT中心即視同進入上海港”的高效銜接。
據宿遷市興港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樊勝團介紹,在以往傳統模式下,進出口企業至上海港提還箱需要考慮開港時間、還箱時間、空箱庫存等因素,運輸成本高、手續繁瑣、靈活性差成為困擾企業的難題。
ICT2.0項目的實施,相當于將上海港碼頭功能“一鍵復制粘貼”至宿遷港,讓“出海口”搬到了“家門口”。
依托“一站式+一鍵式”物流信息平臺,企業可在宿遷港享受視同上海港的出口集裝箱進港、進口集裝箱提箱、進出口集裝箱轉運、空箱調撥轉運等服務,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縮短運輸時間,打通了內陸港出海新通道,更好實現“宿貨宿出”。
隨著全球貿易格局不斷變化,更穩定、更優質、更高效的物流服務,滿足了外貿企業的出海需求,也成為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做大做強臨港經濟的有力抓手。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宿遷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88.9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出口額250.1億元,進口額38.8億元,高水平外向型經濟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當前,宿遷港貨物貿易觸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個港口,宿遷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關,上海港信息資源實現互聯共享,宿遷港鐵路專用線即將投入運營,持續賦能蘇北地區高效物流體系建設及長三角北翼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積極整合水路、鐵路、公路運輸資源,打造‘通道+樞紐+網絡’現代化物流體系,促進物流鏈、貿易鏈、產業鏈深度耦合,全力推動宿遷港發展成為蘇北地區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務最優的內河公鐵水多式聯運樞紐型港口。”宿遷市港口集團生產運營部部長何好說。(記者 紀雅囡 通訊員 崔曉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