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運河與宿連航道交匯的河道上,一艘艘滿載貨物的船舶往來穿梭;在智能化物流分揀中心里,貨物被精準地發往全國各地;在運河宿遷港產業園內,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當前,以“航道網、物流網、產業網”三網合一為抓手,宿遷正構建起港航產城深度融合的發展新格局,著力打造長三角北翼臨港經濟高地。
航道筑基:暢通“黃金水道”,激活經濟動脈
運輸車輛來回穿梭,技術團隊時刻監測各項參數,工人有條不紊地作業……近日,記者走進宿連航道一期工程三標項目建設現場,只見部分航道水下工程已順利完工通水。該項目副經理梁海說,目前項目已經進入收尾階段,預計6月底完工。項目建成后,大宗物資通過水路運輸的成本較公路運輸降低三分之二以上。
作為國家水運發展規劃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宿連航道是全省干線航道網“兩縱五橫”布局中“最北一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宿連航道工程全面完工后,2000噸級船舶可從京杭大運河直達連云港,形成宿遷—連云港—淮河入海水道的二級環狀航道網,進一步優化蘇北港航物流服務網絡。
隨著宿連航道等重大航道項目的推進,宿遷的航道網正日益完善,航道等級不斷提高,航道能力持續提升。
2025年宿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推進航道網、樞紐港、作業區和徐圩港專屬泊位建設,加快提升新汴河—洪澤湖西南線、徐洪河等航道等級,宿連航道建成通航、二級航道整治工程啟動實施。
航道是水運交通的基礎設施。航道建設不僅關乎交通運輸效率,還對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優化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近年來,宿遷緊扣“運河航運樞紐”定位,通過加大對航道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航道通航條件,逐步構建起高效、便捷、綠色的水運交通網絡。2024年,宿遷完成干線航道建設投資30.1億元。
在航道建設上,宿遷早已下好“先手棋”。為建設內暢外聯、通江達海的港航網絡,宿遷先后出臺了《宿遷市扶持水運集裝箱運輸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水運宿遷”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等文件,努力探索一條“以水興產、以水興城”的發展之路。
物流提效:多式聯運賦能,暢通“雙循環”通道
近日,宿遷港鐵路專用線通過上海鐵路局專業驗收,進入通車運營倒計時。宿遷港鐵路專用線是宿遷推進多式聯運、優化京杭大運河集疏運體系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約6.3公里,設計年貨運能力500萬噸。專用線投入運營后,將解決宿遷港“最后一公里”的接駁難題,實現海鐵聯運的無縫銜接。
宿遷港地處京杭大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是連接長江與淮河水系的關鍵節點。近年來,宿遷港通過“航道網+航線網”雙輪驅動,構建“公鐵水”多式聯運體系,構建起覆蓋長三角、輻射全球的物流通道。宿遷港中心港區—南京港龍潭港區、宿遷港中心港區—蘇州港太倉港區兩條航線成功入選省級內河集裝箱運輸精品航線典型案例,為宿遷腹地企業提供了多元化、高效便捷的物流運輸方案。
航道網絡的完善,直接帶動了宿遷港的吞吐量增長。
集裝箱作為現代物流的“黃金載體”,是連接生產與消費、內陸與海洋的關鍵樞紐。2024年,宿遷港中心港區超前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7萬標箱,同比增長22%,創歷史新高,為腹地企業節約超4.5億元的物流成本。目前,宿遷港已開通至上海、太倉、南京、連云港等8條內外貿集裝箱航線,每周航次超過50個,貨物貿易涉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個港口。
為了降低臨港企業的運輸成本,宿遷創新推出“短支航道”模式,規劃建設張圩干渠等短支航道,提供“門到門”水運服務。長江精工鋼結構(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江堤說:“短支航道直通企業碼頭,不僅原材料的運輸成本大幅降低,還縮短了產品的交貨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暢通“雙循環”通道,宿遷高標準建成宿遷保稅物流中心(B型)。依托宿遷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功能和優勢,宿遷將大力開展保稅倉儲、國際物流、進出口貿易等業務,為企業提供通關、倉儲、配送一體化服務,進一步提升跨境物流效率,助力宿遷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
產業升級:臨港經濟崛起,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
港口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
清晨,江蘇桐昆恒陽化纖有限公司已是一派繁忙的工作景象:原材料被吊機從來自連云港、南通等地的船上卸下后轉運至聚紡車間加工成長絲,再經加彈、織造等工序,形成從絲到布的完整鏈條。
江蘇桐昆恒陽化纖有限公司位于沭陽縣高墟鎮,于2022年7月投產,生產自動化率高達95%。在港口優勢和數字化轉型的雙重加持下,江蘇桐昆恒陽化纖有限公司實現了“聚酯—長絲—織造”在同一廠區一體化生產的全產業鏈布局,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效率和企業效益。
江蘇桐昆恒陽化纖有限公司的飛速成長,是宿遷臨港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依托得天獨厚的水運優勢,宿遷在京杭大運河宿遷段、宿連航道、徐洪河等高等級航道沿線建設了運河宿遷港產業園、陸集臨港產業園等多個重點臨港產業園區,并依托各園區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勢,推動臨港產業發展壯大。
為了進一步增強港口的支撐能力,不斷加快“通道經濟”向“港口經濟”轉化,宿遷出臺了《宿遷市臨港產業發展規劃(2024—2035年)》,按照“百里航道、千億龍頭、萬億產業”的發展藍圖,提出形成“443”臨港產業新體系和打造“10+1”重點臨港產業園區,到2035年臨港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的目標。
此外,宿遷不斷加大臨港重大項目招引力度,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有效拓展港口物流鏈、產業鏈、價值鏈,構建協同高效的現代化港口體系,推動宿遷港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目前,沭陽縣、泗陽縣形成了以高端紡織、綠色家居為主的臨港特色產業,泗洪縣形成了以綠色食品為主的臨港特色產業,宿豫區形成了以新材料、裝備制造為主的臨港特色產業,宿城區形成了以綠色建材、高端紡織、電子元器件為主的臨港特色產業。一幅以港興產、以產促城、港城共榮的高質量發展新畫卷正在宿遷大地上徐徐展開。(記者 史雅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