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意見 | ||
索引號 | 000000001/2023-00157 | 分類 | 政策文件及解讀 ??農業、畜牧業、漁業 ?? 意見 |
發布機構 | 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發文日期 | |
文號 | 宿政辦發〔2023〕13號 | 關鍵詞 | |
文件下載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意見.doc | ||
時效 | 有效 |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開發區、新區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為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高標準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噸糧田”,保證糧食安全,現制定全市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意見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排灌設施配套、耕地質量優良、田間道路暢通、農田生態良好、生產方式先進”總要求,突出數量、質量、生態一體化建設,實現高標準農田規模化、生態化、智能化、宜機化、景觀化,為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為加快全市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發展基礎。
二、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切實落實政府主體責任,持續加大資金投入,構建上下聯動、部門配合、運轉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和農民群眾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二)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突出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省級重點幫促地區等重點區域,綜合考慮適度規模經營、宜機作業、集約化生產等需要,堅持區域化整體建設,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鎮、整村推進。
(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新建與改造提升相結合,綜合考量水利、農業、林業、科技、生態等因素,因地施策,補短補弱,因地制宜建設基礎配套齊全、綜合產出能力高、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
(四)生態優先,融合發展。豐富高標準農田建設內涵,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促進農田建設、綠色生產、農田景觀有機統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特色田園鄉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相融合。
(五)創新驅動,高效建管。堅持改革出動力、創新出活力,不斷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模式,提高建設管理效能,確保工程規范、良性運行;嚴格落實耕地用途管制要求,確保耕地進出平衡、效益長久。
三、建設目標
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由新建逐步向改造提升轉變,全面提升農田整體質量。到2025年,全市新改建高標準農田120萬畝以上。全市累計建成上圖入庫高標準農田460萬畝以上,占永久基本農田比例80%以上、占耕地面積比例穩定在75%以上。
四、重點任務
(一)強化規劃引領。圍繞永久基本農田全覆蓋目標,加快規劃編制和項目編排,將高標準農田打造為優質糧食產業核心區、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物質裝備展示區。強化多規融合,提升規劃水平。充分利用“三區三線”劃定和“三調”成果,緊密結合國土空間規劃、鄉鎮發展規劃、鄉村產業規劃、水資源利用規劃、農田灌溉發展規劃,合理編制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改造提升規劃,做到水源和灌排等工程配套到位、產業需求緊密結合、農業空間邊界清晰。突出功能定位,明確建設方向。緊密結合不同區域水土資源和地形特征,分區分類科學謀劃高標田建設的主導方向和重點內容。在條件優越的平原地區,要明確“噸糧田”建設布局,規劃建設一批“噸半田”;沿湖低洼地區、生態紅線地區附近,要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農田生態系統建設;在丘陵高崗地區,重點突出農田節水性能提升和水源工程配套。細化計劃編制,落實項目布點。堅持高標田建設規劃和項目計劃統籌考量,圍繞國家、省建設任務落實,以縣、區為單位,完成未來三年建設方案和年度建設計劃編制工作,把高標田項目布點落實到年度、到鄉鎮、到具體地塊。
(二)強化提標改造。結合各地實際,按照全要素建設配套的要求,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做實做細每個項目區的工程設計和建設,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全力加快改造提標,滿足現代農業發展新需要。注重宜機化改造,按照機械化的要求,合理確定田間道路建設規格和密度,建設機耕橋和涵閘,設置必要的下田坡道、錯車點和末端調頭點,提升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注重節水型建設,結合灌溉規模、地形條件、交通和耕作要求,綜合運用管灌、噴灌、微灌等方式,擴大高效節水灌溉規模,做到溝暢渠通、引水有門、分水有閘、排水有控制、過路有橋涵,節水設施管理方便、運行良好。全市新建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注重農田生態功能,在生態紅線和水源地保護區周邊,按照“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養分再循環”的模式,總結試點經驗,加快推廣進度,建設生態農田示范區15個。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技術,突出節水、節肥、節藥能力提升,全面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注重耕地質量提升,把地力水平提升作為高標田建設的重要內容,系統采取熟土覆蓋、土壤培肥、增施有機肥及秸稈還田等措施,加速土壤熟化,改善土壤適耕性能。全市新建改建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1等級。注重配套建設,依據產業需求,堅持量力而行,合理布局和支持建設集中育秧育苗、農機具存放和維修設施,為開展產地儲藏烘干、分級分選、初加工及數字化、智能化設施留足空間。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灌溉保證率和田間工程配套率達到90%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以上。
(三)強化工程監管。堅持高標準農田必須高質量的原則,建立全流程質量控制體系,真正把事關糧食安全的高標田建設夯實夯牢。把好選項關,落實整體推進機制,細化項目區功能定位,策劃好高標田新建、提升改造的建設重點。把好設計關,嚴格按照規程設計,強化現場勘察,聽取多方意見,規范分級審查、部門聯審會審制度,做到貼合實際、管用好用。把好施工關,嚴格工序流程和工藝技術標準,合理調度人員和物料,強化原材料取樣檢測,落實安全保障措施,做到指導到位、監理到位、管理到位。把好驗收關,建立健全分步分項驗收制度,嚴格把好主體工程竣工驗收,完善“建設單位主體驗收、縣級部門全面驗收、市級部門綜合評價”三級驗收評價機制。強化監管責任,堅持全程監管,發揮主管部門作用,建立健全施工過程質量抽檢制度;壓緊壓實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第三方檢測單位“四方”責任,加強信息共享、聯動監管,對違法轉包分包、工程質量安全事故責任單位,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予以懲處;充分發揮鄉鎮主體作用,落實鄉鎮政府、監理、第三方質量檢測、主管部門、受益農戶“五位一體”監管機制,確保施工全過程有人盯、有人管,杜絕質量問題發生。開展優質工程示范評價,探索建立高標田優質工程和文明工地評定制度,細化評價評優辦法,強化結果運用,對獲優質工程、文明工地的相關單位,與信用管理、招投標評分相結合,科學設置激勵措施。
(四)提升田美鄉村建設水平。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開展田、水、路、林系統綜合治理,努力建設“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水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大美田園景觀。統籌排灌體系建設,強化部門協作與項目協同,高標田項目規劃與生態河道建設計劃相結合,與大中型灌區改造規劃相銜接,優先在大中型灌區灌溉保障范圍內安排高標田建設。推進建設農田現代水網體系,加大田間排水河溝疏浚改造、河道生態襯砌、河坡綠化美化力度,全面恢復渠道和排澇溝功能,打造節約高效、生態友好的田間水網。到2025年,新建改建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內中溝級以下的河道均達到生態河道標準。合理配置農田林網,圍繞農田增綠,建立高標田綠化樹種名錄,突出地方樹種運用,科學搭配喬木、灌木和草(花),配置適宜密度防護林,強化防風防滲固土功能,打造林相整齊、結構合理的田間林網。注重與村莊風貌相協調,結合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對靠近莊臺的項目區單獨設計、提標建設,推動泵站、橋梁、道路等工程設計與村莊風貌營造相統一。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行主道路黑色化,促進農田與村莊相融合,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相協調。
(五)提升強村富民水平。在高標田建設中,緊密結合公共配套設施日常運營和管理,將高標田新增資產權屬下放到村,進一步增強村級集體資產積累。明確資產權屬,高標準農田建設形成的電站(泵站)、倉庫、曬場、配電設施和育秧、糧食烘干、農產品初加工設施等固定資產,將其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明確到所在村。加強溢出土地歸集,田塊平整、土地整治、溝渠整理等新增溢出耕地,歸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統籌利用,增加收入。提高村集體協調服務能力,結合高標準農田規模化建設、集約化利用,支持村集體統一組織、集中流轉土地,采取多種方式參與產業經營,通過提高服務水平增加村集體收益。到2025年,高標田資產確權到位率100%,項目區內村集體通過高標田建設實現增收。
(六)提升長效管護水平。嚴格用途管制,強化高標準農田利用管理,及時將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任何單位、個人不得損毀、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嚴格“進出平衡”,扎實做好高標準農田占用補建工作,對依法批準占用耕地涉及高標準農田的,要按照有關要求及時完成補劃補建工作,確保高標準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嚴格建后管護,按照“縣負總責、鄉鎮落實、村為主體”的要求,落實管護責任,做好日常管理和維護。按照“所有者管護、受益者參與”的原則,將高標田管護納入村規民約、融入“積分制”,激勵廣大村民自覺愛護、維護高標田設施。對于集中流轉的土地,要把高標準農田設施完好率等納入土地流轉合同。探索多元管護模式,結合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機制改革,完善網格化管理體系,健全巡查隊伍,明確日常巡查責任,建立網格化巡查制度,鼓勵通過購買服務委托管護、專職管護員網格化管護、引入市場主體專業化管護等,提高高標田管護水平。
(七)提升建設機制創新水平。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規程,完善高標準農田規劃設計、工程監管、安全生產、竣工驗收、長效管護等各方面制度,形成配套完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度體系。積極探索“先建后補”模式,支持有條件的縣、區“先立項、后建設,先實施、后補助”,推動高標田項目早規劃、早啟動、早實施、早竣工。積極推行“先流轉后建設”模式,堅持鄉鎮牽頭,由村集體按自愿原則流轉農戶承包地,按照農業現代化和適度規模經營要求,通過小田并大田,統一規劃、集中建設,有效解決地塊分散、平整成本高、設施配套難的問題。積極開展整片推進示范,堅持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統籌新老項目工程銜接,整村整鎮推進,集成宜機化、生態化、節水型、全配套等建設要求,集中打造一批高標準農田綜合示范區。各縣、區每年建設5000畝以上的高標田綜合示范區1個以上,打造“噸糧田”“噸半田”示范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市級統籌、縣區負責、鄉鎮落實、社會參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市、縣(區)兩級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高標準農田規劃布局、任務落實和日常工作推動等工作。各縣、區具體負責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督、指導和資金調度,協調解決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強化農田建設管理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充實鄉鎮建管人員,提升業務工作能力和水平。鄉鎮政府要履行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體責任,健全工作推進機制,抓細抓實項目設計、施工、驗收、管護全流程。建立健全部門協同機制,整合農業農村、水利、資規、發改、財政等部門力量,分工做好建設標準制定、節水工程指導、土地利用數據庫共享、政策資金支持等工作。
(二)加強要素保障。各級財政要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保障作為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的具體舉措,縣、區財政配套資金要及時落實到位,鼓勵縣、區結合實際適當提高本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標準。各縣、區要落實建后管護責任,探索建立多元化高標準農田管護資金保障機制。可通過本級財政預算安排、農田建設補助資金、項目工程收益等多渠道籌措管護資金。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政策資金支持,落實調整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要求,加大土地出讓收入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支持力度。高標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納入補充耕地指標庫優先用于占補平衡,所得收益優先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再投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各地通過社會融資、發行專項債等方式,支持高標田建設。探索工程質量潛在缺陷責任保險,構建以市場力量為基礎的高標準農田“工程質量+管護服務”新機制。切實保障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合理用地需求,確保灌溉及排水設施、田間道路等配套工程建設用地需要。
(三)加強監督考核。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激勵機制,實行分級考核,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列入市對縣(區)、縣(區)對鄉鎮鄉村振興、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對完成任務較好的地方予以表揚激勵。強化督導檢查,建立健全農田建設內控制度,切實防范農田建設管理風險,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督促整改,確保項目安全、資金安全、隊伍安全。加強績效管理,科學設定績效目標,做好績效運行監控和評價,推動高標田保質保量建設、常態長效運行,為糧食安全夯實基礎支撐。
附表:宿遷市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3-2025年)任務分解表
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3月24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表
宿遷市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23-2025年)任務分解表
縣區 |
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萬畝) |
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萬畝) |
建設高標準農田綜合示范區 |
建設高標準農田耕地 質量提升示范區 |
||||
小計 |
新建 |
提升改造 |
數量(個) |
面積(萬畝) |
數量(個) |
面積(畝) |
||
沭陽縣 |
49.00 |
31.00 |
18.00 |
3.70 |
4 |
1.20 |
4 |
2000 |
泗陽縣 |
20.40 |
8.40 |
12.00 |
2.30 |
4 |
1.20 |
4 |
2000 |
泗洪縣 |
29.00 |
10.00 |
19.00 |
3.20 |
4 |
1.20 |
4 |
2000 |
宿豫區 |
11.55 |
3.55 |
8.00 |
1.10 |
3 |
0.90 |
3 |
1500 |
宿城區 |
19.95 |
10.95 |
9.00 |
1.60 |
3 |
0.90 |
3 |
1500 |
全市合計 |
129.9 |
63.90 |
66.00 |
11.90 |
18 |
5.4 |
18 |
9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