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家里裝修,垃圾隨時能送到垃圾房,不僅非常方便,還不影響小區綠化和環境,特別好!”7月1日,在宿豫區盛世藍城小區,業主鄧愛民指著小區里一座規范的裝修垃圾集中收集點,語氣里滿是贊許。
“我們小區一側靠大運河邊,另一側靠近北京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如果小區垃圾亂堆亂放,不僅影響居民生活環境,還會給整個宿豫區‘抹黑’。”在接受采訪時,盛世藍城小區物業公司經理鄒勝利說出了在小區16號樓設置裝修垃圾集中收集點的初衷。他說,每當有業主前來報備裝修計劃,物業公司都會第一時間提醒裝修垃圾的投放地點。即便近期天氣炎熱,物業公司也堅持3至5天清理一次建筑垃圾,確保小區環境始終干凈整潔。
這種“前置管理+動態清運”的模式,讓盛世藍城小區環境始終保持著清爽狀態。正在裝修的業主趙梅贊不絕口:“倒垃圾特別方便,大家都集中投放,小區干凈多了!”
宿城區新城名府小區同樣也在整治中煥發新生。業主蔡則寬談起入住體驗,言語間透著滿足:“衛生狀況沒得挑,生活垃圾分類做得細,角角落落都清清爽爽。”
漫步新城名府小區,一條宣傳步道與600余平方米的墻體彩繪交相輝映,生活垃圾分類知識以生動有趣的畫面呈現,營造出濃厚的環保氛圍。“生活垃圾每日早晚各清理一次,6處垃圾分類房均安排專人值守,既引導業主有序投放垃圾,又積極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全方位保障小區環境。”恒康物業公司新城名府項目負責人錢斌說。
如今,行走在西楚大地,像盛世藍城、新城名府小區這樣的整潔圖景已成日常。這背后,是宿遷以開展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工作為抓手,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和建筑(裝修)垃圾規范收集處理工作,全力提升人居環境的生動實踐。
城市環衛系統的升級,更是其中關鍵一環。“曾經,宿城區原有的9座老舊中轉站設備老化、故障頻發、異味擾民、滲濾液難處理……不僅拉低了市容,更影響著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宿城區城管局環境衛生管理科科長邱昌體說,如今,投入8500萬元打造的宿黃線、華夏大道2座大型生活垃圾調度中心,能夠有效節約城市公共空間和人力資源成本,對城區生活垃圾收集、中轉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和調整。
這2座大型生活垃圾調度中心的倒料口、壓縮機、滲濾液處理設施、除臭殺菌噴淋系統等設施設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能夠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對垃圾的收集、轉運、處理等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和調度,優化倒料流程和時間,提高倒料效率和質量,確保與新型垃圾轉運車輛能夠順暢銜接,做到隨倒隨走、車走地凈。
“現在路過中轉站,再也不用捂鼻子了!”在宿黃線環衛調度中心附近上班的市民李芳感慨道。
在垃圾“變廢為寶”的賽道上,宿遷同樣跑出了“加速度”。走進光大環保能源(泗陽)有限公司垃圾處理中心,透過一整面落地窗,就能看到,工人通過垃圾吊抓斗將在垃圾儲坑中發酵了3到7天的生活垃圾,投放進焚燒爐。發酵好的垃圾在焚燒爐中進行燃燒,進去的是垃圾,出來的卻變成了“寶”。
“這些‘城市廢棄物’經過高溫焚燒,產生的蒸汽能發電,爐渣還能制成環保磚。”光大環保能源(泗陽)有限公司生產運行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垃圾焚燒,該公司一天發電量約25萬千瓦時,這些電少部分自用,大部分輸送到國家電網,是該公司目前最大的營收來源。2024年,該公司焚燒生活垃圾22萬噸,發電8700萬千瓦時。
從家門口的垃圾房,到城市中樞的智能中轉站,再到資源循環的環保工廠,宿遷用“繡花功夫”編織起生活垃圾和建筑(裝修)垃圾規范收集處理工作全鏈條治理網絡。“我們將開展群眾‘房前屋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工作與垃圾分類工作深度融合,聚焦群眾身邊的小事,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宿遷市垃圾分類管理服務中心主任柯曉慶介紹,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省級生活垃圾“四分類”提升改造小區721個,累計建成“兩網融合”點92個。此外,通過推進垃圾收運設備更新,優化作業時間和方式,最大程度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今年9月1日《宿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將正式施行。柯曉慶透露,下一步,宿遷將完成133個小區垃圾分類投放設施改造,更新600余個分類設施;將建立健全“人防+技防”“網格化+常態化”巡查機制,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推動群眾共治共享。并以宣傳貫徹《宿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為契機,聚焦“設施完備、機制健全、全民參與”目標,強化部門協同,壓實屬地責任,推動垃圾分類提質增效,為建設美麗宿遷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李文靜 通訊員 趙曉曉 李妍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